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城市研究的評價與期冀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0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核心提示】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這直接考驗了我國城市發展的資源條件和承載能力,也對我國的城市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當代城市研究作出一個客觀準確的評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從總體上看,可以用“模倣中有創造、雜亂中有邏輯、自發性中有必然性”來概括其學術歷程。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達到69079萬,佔全國總人口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直接考驗了我國城市發展的資源條件和承載能力,也對我國的城市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當代城市研究作出一個客觀準確的評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從總體上看,可以用“模倣中有創造、雜亂中有邏輯、自發性中有必然性”來概括其學術歷程。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市研究的落後和遲滯狀況,是我們受西方理論與話語影響,表現出“生吞活剝”、“生搬硬套”等問題的根源。但也不能因此全盤否定我國城市研究者的各種努力探索與自覺開拓。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哲學社會科學界對中國經驗、中國話語、中國風格的學術自覺,各種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創新價值的城市研究成果正在不斷涌現並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模倣中有創造”。

  “眾聲喧嘩”和“譜係雜亂”是當下中國城市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這與缺乏獨立形態的城市科學體系直接相關。在當下的城市研究中,既包括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等社會科學,也吸引了中國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等人文學科的參與,此外,還包括近年來新興的文化産業學、文化遺産學、都市文化學等交叉研究。表面看來,這些研究在知識譜係、理論方法、價值立場上相當混亂,但這種跨學科的知識結構與研究隊伍恰好匹配了城市發展本身的複雜性與多元性。提供和創造“美好生活”,實現“經濟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轉型,本身就是這些學科得以深入探索並不斷發展的深層邏輯結構。在“文化城市”的理念、形態與功能的引領、規範和影響下,表面看似雜亂、相互衝突的學術話語與理論研究,逐漸找到了自我揚棄、自我超越和自由生成的根據。這就是所謂的“雜亂中有邏輯”。

  我國的城市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自發研究”。學科分散、理論譜係雜多、研究方法差異很大,在很多關鍵問題上很難形成共識和開展協同攻關。但正如恩格斯所説:“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我國快速城市化的現實需要,就是我國城市理論研究欣欣向榮的深層原因。這就是所謂的“自發性中有必然性”。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對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軟實力等方面的研究,集中體現了當代城市研究的特點與趨勢,深層次上回應了“文化城市”必將替代“經濟城市”這一人類城市發展的必然性。

  面對萬象紛亂、充滿不確定性的城市,特別是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的背景下,城市研究和許多新興交叉學科一樣,正在獲得更重要的學術話語權以及更廣闊的現實應用空間。“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城市學者應以高度的自覺意識和飽滿的理論熱情,在清理和反思以往研究得失的基礎上,更主動地從事更有創造性、更符合邏輯要求的城市科學研究。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熱詞:

  • 城市軟實力
  • 城市研究
  • 中國風格
  • 城市文化
  • 眾聲喧嘩
  • 經濟城市
  • 當代城市
  • 城市精神
  • 科學體系
  • 價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