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安徽宿州市埇橋區桃山村:“紅色土地”新家園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9日 18: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安徽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皖派特色的村民新居,現代氣息的文化廣場,令人耳目一新;烈士陵園,紅色文化長廊,又帶有老區色彩。記者近日走進宿州市埇橋區桃山村,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和革命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

  漫步百米紅色文化長廊,那一個個閃光的烈士姓名,那一段段風雷激蕩的革命歷史,讓人肅然起敬。 “革命戰爭年代,俺村參加革命隊伍的達百餘人,40多位烈士為國捐軀,我父親饒洪金就犧牲在淮海戰役中。 ”村民饒恩夫眼裏閃動著晶瑩的淚光。 2008年,村裏開展新農村建設,全村一致同意首先修建烈士陵園,為烈士安新家,並建設紅色文化長廊,展示烈士事跡。 “俺經常到長廊裏走一走,感覺烈士們就在眼前。 ”村民郭大盛説。

  “俺村建設新農村,提出‘傳承革命精神,建設美好家園’,有了一股精氣神,新農村建設得又好又快。走,看看俺村的小洋樓。 ”饒恩夫熱情帶路。

  白墻琉璃瓦,獨棟小洋樓,家家院前一桿太陽能路燈,戶戶樓後一個新式垃圾桶,規劃有序的村民新居讓人眼前一亮。 “185平方米的住房,每平方米只花了500元,太划算了。村幹部&&奉獻,給全村人省下不少錢。”村民范正榮樂得眼睛瞇成了縫兒。

  為節省有限的建設資金,村裏許多基礎設施都是“自力更生”。大冬天埋設1300多米長的下水道水泥管,村兩委幹部跳進沒膝的泥水裏,一幹就是半個多月;不久,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加入。村民們高興地説:“過去一下雨,家家都要用鍋碗往外舀水。現在好了,下點雨還不用穿膠靴。 ”出了范正榮家門,記者撞見一位村民正提袋向垃圾桶走去。 “以往垃圾大多隨手扔,現在大家把環境搞好了,誰都不忍心破壞。而且,那麼多革命前輩都在‘看’著俺們呢。 ”范正榮説。

  接過話茬,村民饒恩夫興奮地説:“你看,那邊文化廣場上設施齊全,有健身器材,有高射燈,這可要感謝陳明智、陳明仁等幾位老戰士的大力支持啊。 ”廣場上,40多位身穿粉紅衣裳的老大娘邊敲腰鼓邊唱著歌:“孫象涵,遊擊戰;李學智,似閃電;閆紹武,快如箭……”68歲村民宗豐美一口氣把村裏的革命事跡唱了個遍。不遠處的籃球場上,十幾位青年農民你爭我搶、生龍活虎,他們剛忙完金針菇大棚裏的農活,過來放鬆一下身心。 “全村有幾十個農戶都種金針菇,僅這一項每戶年均收入就達5萬多元。 ”一位青年農民説。

  文化廣場邊的靜心亭裏,幾位村民正翻閱一本村民自編的《村志》。桃山村把編村志列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事項,10多位黨員幹部精心蒐集整理村裏的歷史沿革、紅色事跡、烈士家書,將其編印成冊,成為村民的學習讀本。“先烈楷模炳史冊,繼往開來看後裔。昨日輝煌可圈點,今朝宏圖更瑰奇。 ”村幹部段世德手捧《村志》,抒發詩興,引來村民的喝彩。(記者 何雪峰)

熱詞:

  • 新農村建設
  • 紅色文化
  • 村民
  • 宿州市埇橋區
  • 村志
  • 安徽宿州市
  • 山村
  • 陳明仁
  • 俺村
  • 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