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南方日報:應該推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9日 18: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每年的清明節前後,遍地開花的政府公祭都能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且有漸漸沉重之勢。今年,有媒體總結為“祖先爭奪戰”幾近白熱化,河南焦作與湖南炎陵瓜分炎帝;湖北竹山、河北涉縣、甘肅天水和山西長治等地均以女媧為尊;陜西黃陵與河南新鄭都把公祭黃帝升格為“國祭”;等等。

  在“祖先爭奪戰”之外,對歷史名人的爭奪就更加數不勝數,使公祭這件本來嚴肅莊重的事情,染上了亂哄哄的色彩。即便公眾早已産生了“公祭疲勞”,但照當下的發展態勢,還要持續若干年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這樣的話,我倒是覺得很應該公祭王陽明。對,就是明朝那個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新聞中看到,今年清明貴陽公祭了他,但只是學會加公司的行為,“級別”很不夠,意味著重視程度的不夠;而且,公祭的目的,也只是泛泛的“營造城市文化氛圍”一類,虛。

  公祭王陽明什麼才是實的呢?作為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陽明的理論博大精深,我們當然要“撮其要者”,那就是他的“知行合一”。前幾年我曾經慕名去過貴州的龍場,亦即王陽明37歲時貶謫之所,就是在那裏,他“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覺呼躍而起”。印象中一進院門,迎面就是鑿在石頭上的“知行合一”這四個大字,署名居然是“蔣中正題”。“知行合一”,正是王陽明心學體系的核心。

  瀏覽當代關於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成果,如馮友蘭、任繼愈諸先生的同名著作,關於“知行合一”的闡釋,見仁見智。如馮先生説:“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吾人必致良知于行事,而後良知之知,方為完成。”而照任先生看來,王陽明此説在“實質上是用知去代替行、統率行”,是“故意抹煞了知和行在性質上的區別”。在下雖對哲學一竅不通,然亦深知對聖賢語錄即便闡釋得南轅北轍也純屬正常。萬把字的《論語》,也不知邯鄲學步還是其他,總之今天也仍在不斷産生“賣點”。

  無論學術界如何研究,小子推崇“知行合一”首先在於“望文生義”,翻閱前人早已撰成的大著,才知道這一點上傾向於贊同馮先生,用陽明先生自己的話説:“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蓋因為我們今天方方面面存在的問題,其實質都在於知與行完全變成了“兩張皮”,道理呢,誰都知道,做起來全然不是那麼回事。對落馬的貪官,我們毫不客氣地擲去了“兩面人”的大帽子,對這種“兩張皮”現象又該如何命名呢?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把律條訂得再精細也沒有用,他存心要鑽空子,你的律條就永遠沒有健全的可能。當年,徐愛以孝悌為例,指出世人多知應孝應悌,但是不一定能孝能悌,陽明先生對此的回答是:“世間有兩種人,或是不解思惟即任意去做,或是懸空思索不肯躬行。”以今天的情形作補充,完全可以再添上第三種:説歸説,做歸做。4月7日,新聞出版署署長柳斌傑在微博上指出:“幾百個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真是治國之敗筆。”全國政協委員呂鳳鼎跟帖評論又提到了公車改革的問題,痛心疾首之情溢於言表。公款消費的危害如今認識得足夠透徹了,什麼都明白,但是“致良知”出了問題。

  借公祭王陽明而弘揚他的“知行合一”,該可算是氾濫的公祭行為中的一抹亮色了。當然,我在這裡純粹是想當然,因為眾多公祭的本質不過是“政績工程”的一個變體,關聯為經濟搭臺、唱戲一類,根本就沒有指望從公祭中汲取真正的營養。

熱詞:

  • 知行合一
  • 王陽明心學
  • 公祭
  • 致良知
  • 賣點
  • 論語
  • 級別
  • 政績工程
  • 兩張皮
  • 陜西黃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