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光明日報:讓更多鄉邦文化成為奇葩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9日 1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不光會拿鋤頭,更會拿畫筆;不光面朝黃土,同樣面朝畫紙。”到吉林省東豐縣參觀過中國農民畫館的遊客,都會為東豐農民的創作智慧和生活熱情所震撼。

  老牛飲水把冰鑿、青菜冬儲埋地下、小夫妻騎著毛驢回娘家……一幅幅農民畫擺滿了數千平方米的展館。你可能想不到,在這樣一個東北小縣城,農民畫創作者已有5000余人,有270余件作品獲國家級獎勵、120余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450余件作品被聯合國和多國知名美術館收藏。東豐也被稱為“全國十大畫鄉之首”、“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説起東豐農民畫,就不得不談談鄉邦文化。這幾年,文化工作者常常“走基層”,我們發現經過千百年沉澱,文化早就在鄉邦的沃土埋下了根。只不過,有的已枝葉葳蕤,有的剛剛萌芽,還有的沉于地下、待時發掘。所以,讓每一種鄉邦文化發展成像東豐農民畫一樣的奇葩,就成了促進基層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內容。

  目前,吉林省通過活化物化歷史資源、發掘民俗文化內涵、調研民間藝術等來傳承和發揚鄉邦文化。沿清康熙、乾隆三次東巡吉林的路線而形成的旅遊文化,依地域而形成的伊通滿族文化、松原蒙古族文化和漁獵文化……越來越多鮮活的文化成果不斷展現,增強了鄉邦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我們還搶救並開發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使一批民間藝術家脫穎而出。

  如火如荼發展的東豐農民畫,就是活化物化鄉邦文化的成功案例。據記載,這種畫法源於1896年,東豐縣居民為裝飾住宅,在紙糊的天棚上進行彩繪,隨之産生了彩棚畫,繼而又衍生出剪紙和木刻等形式,最後演變成了獨特的東豐農民畫。

  古人留下了豐富的資源寶庫,卻把打開寶庫的金鑰匙留在了山野。如何找回這把金鑰匙?吉林省民俗學會正策劃走訪吉林省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鎮,深入蒐集名鎮村落的歷史、建築、風俗,出版村落民俗文化志,並據此進行保護性開發,使鄉邦文化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綻放異彩。

熱詞:

  • 農民畫
  • 漁獵文化
  • 文化工作者
  • 奇葩
  • 多國
  • 民俗文化
  • 東豐縣
  • 旅遊文化
  • 遊客
  • 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