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傅作義烽火辦學路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7日 01: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1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學術為神聖之事業,亟須保持其超脫與尊嚴,遇事驅馳,終非盛事。”猜猜此話出自何人之口?

  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一定出自那些秉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理念的知識分子。其實不然。説這話的,乃是曾經橫刀躍馬、叱吒風雲的抗日名將──傅作義將軍。

  烽火辦學路

  1936年的綏遠抗戰中,傅作義率部取得百靈廟大捷。翌年,“七 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傅作義隨即率部轉戰察晉綏各地疆場。隨著部隊中喋血傷亡殘疾者的增多,救恤之外幹部子女就學成為抗戰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辦學的遠因,則源於更深遠的關切。在與人談論辦學精神時,傅作義説:“中國積弱,已及百年……余思此弊三十年,乃知貪瀆之原,胥由享受過高,或家累太重……故吾人領導幹部,欲求其功,宜養其力,欲責其廉,先釋其累,予立斯校,意即在此。更明白言之,即所以為國家育人才,代幹部教子弟,能使仰事俯畜之不憂,始有高風亮節之足言也。”從根治中國積弱的角度考慮教育的價值,立意堪稱高遠。

  1940年夏,私立奮鬥小學在寧夏平羅縣黃渠橋第八戰區副長官部眷屬所在地創辦,起初學校暫名“第八戰區副長官部奮鬥小學”。建校之初,因陋就簡,“矮屋三椽,讀教一室。人雖十七,而級則六年。彼時雖為小學,實如私塾耳”。雖然一切不夠正規,但解決了一些隨軍幹部眷屬子女失學問題,初步解除了抗日前線幹部的後顧之憂。

  經過4年發展,到1944年秋天,學生人數增加到472人,教職工由10余人增至20余人,而校址則迭經播遷,最後遷至綏西陜壩,與創辦于1942年的私立奮鬥中學同在一個校園。抗日戰爭勝利後,隨著傅部眷屬團的遷移,又分別增設了歸綏奮小、張垣奮小、奮鬥幼兒園和北平奮小。

  奮鬥中學除招收軍政子女外,兼收一般非幹部子女,也為一般社會青年開闢了就學之路。

  情深義重

  傅作義對辦學,當得上情深義重四字。

  首先表現在錢財上的投入。傅作義本人所投入的辦學資金,數目難以統計,但據信非常可觀。他還將自己舊藏的一套萬有文庫及一些工具書捐贈給學校圖書館。陜壩奮鬥中學農場是奮鬥中小學基金生産單位之一,傅作義把自己在戰爭時最心愛的坐騎大白馬送給了農場。

  傅作義還親自擔任奮鬥中小學校董的董事長。他多次到校巡視、聽課,以至於能呼出許多學生的姓名。每年節假日,他都宴請全體教職工,並且勉勵有加。在他的領導下,奮鬥中小學的預算編制使用得格外精細,保證了教學的需要。

  傅作義本人,對教育也有深思熟慮的見解。關於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目標,他認為,“小學多重美育,發展其健碩純善之身心;初中著重生活,啟迪其做事做人之認識;而高中則以不窒礙文科天才之進取,約略側重理科為原則。盱衡國勢,不得不然。”

  這些辦學思想,今日看來,仍然不失其光輝。只是,今日中小學教育,仍在功利主義的道路上狂奔,與半個多世紀前這位戎馬將軍的境界,距離遙遙。

熱詞:

  • 傅作義
  • 辦學思想
  • 辦學資金
  • 綏遠抗戰
  • 積弱
  • 私立
  • 戰區
  • 率部
  • 奮鬥小學
  • 教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