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高職學校走出生源困境要“寬進”還要“嚴出”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5日 11: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多年來高職院校的填報率、錄取率、報到率,在各省市普遍不高。”這個議題在今年兩會上又一次被提起。有代表、委員指出,高職院校目前存在“兩個70%”現象──錄取率70%,報到率70%,兩者相乘,實際招到的人數僅有招生計劃的一半。

  如果説從1999年起,高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高考錄取率逐年上升,直接導致大學的門檻一降再降,讓越來越多的考生切實感到了“不想上大學都難”,那麼自2008年開始,生源逐年下降的“寒流”,必然使被列為最低批次錄取的高職院校最先進入“嚴冬”。而這個處在高等教育招生鏈末端的方陣,每年招生人數約佔全國高考計劃招生總人數的“半壁江山”。

  “高職院校要走出生源困境,就應該主動尋找生源。”麥可思教育諮詢公司總裁王伯慶建議,這些院校不要再把生源鎖定在18~22歲,而要嘗試向社會開放,擴大生源的年齡層,承辦各種技能考證培訓課程和提升職業能力的長短期培訓課程,積極吸納30歲左右的社會勞動者,通過不一樣的錄取方式和教育方式,加大社會培訓的比重,提高社會培訓的質量。如此,既可以彌補高職院校生源的缺口,又可以為國家的産業升級提供人才保障。

  據悉,這個拓展生源空間的思路源自麥可思的一項調查:2007屆大學畢業生3年內有27%主動接受過自費的培訓,其動因皆出於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需要,或為在現有崗位做好工作爭取晉陞,或為轉換職業或行業做準備。由此可知,即使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從業後仍有接受培訓的需求,而那些沒有大學文憑的社會勞動者,這種需求只會更大。一些高職院校只要開發相應的培訓內容,就可以充分順應這些社會勞動者的需求。

  對於目前一部分已經啟動註冊入學、申請入學改革,以及一部分正在施行校企合作的訂單式培養的高職院校,有專家提出,不妨還可以放寬戶籍限制,允許高中畢業多年的社會勞動者不分戶籍自主提出申請。這種生源空間的拓展,不僅會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走出生源困境,而且可以使國內那些選擇同樣低端且耗資不菲的“垃圾留學”的家庭減少,更或許還將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解決異地高考難題。

  從根本上説,高職院校遭遇的生源困境,是中國高等教育長期固守封閉格局使然。一些高職院校既無力改變體制給自己設定的低端身份,又在一年又一年完不成招生計劃時,不能通過多次招生、放開招生來解決。在一些不優秀的考生只是追求有學可上時,國內部分空置的高職資源卻沒有給他們提供這種選擇的空間,而是眼睜睜地看著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家長選擇了“垃圾留學”的生涯。

  除了體制的外部因素,高職教育自身的問題也令人糾結。比如同樣都是“寬進”,國外大多教育機構還堅守“嚴出”,即著力於把好培養關和畢業關,而國內一些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則往往以“寬出”終了。國內高職教育多年來在考生報考時和人才市場中均受“冷落”,與這種“寬出”的低層次辦學不無關係。只有打破計劃體制對高職教育發展的羈絆,讓“以質量求生存”真正落到滿足受教育者的多元教育需求中,高職院校才有望獲得發展的活力。(周大平)

熱詞:

  • 高職院校
  • 生源
  • 高職教育
  • 批次錄取
  • 考生報考
  • 計劃招生
  • 招生計劃
  • 學校
  • 高校招生
  • 錄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