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民一畝田一年至少得1500元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5日 09: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月26日一大早,興化市陶莊鎮農技站內,一群農戶正與農技站簽訂土地託管種植合同。該《合同》約定,農戶每畝預付965元種植成本,農技站負責農田全程耕作管理,並保證稻麥單産不低於600公斤和400公斤,如低於該産量由農技站補足。剛簽訂完合同的三合莊村村民成國付説,按現在市場上每公斤稻2.8元、小麥2元的價格計算,一畝田一年至少凈收益1500多元,比任何形式的土地流轉費都高。成國付家共有5畝承包田,今年夏收後全部交給鎮農技站種植。

  “在當下,土地流轉的租金高低難以達成共識,流轉過程中也會遭遇種種現實矛盾。比較而言,‘農田全程託管’模式更易於操作,一方面受託農戶可以達到土地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託管方可以獲得相應的服務回報。”陶莊鎮農技站站長許開泰介紹,農戶預付的種植成本費包括藥、肥、苗、耕作、病蟲防治、收割等費用。依照這樣的模式,去年,陶莊鎮農技站在三合莊村、新徐村新簽約種植300畝連片農田,嘗試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受託後,合作社聘用當地3名田間管理人員,按每人管理約100畝、每畝水稻生産管理費110元標準,落實生産管理責任制,在農技人員和合作社指導下具體負責生産責任區的病蟲草害防治、施肥、灌溉等。去年秋收,託管田塊高的畝産700多公斤,一般畝産在625公斤左右。只有2戶託管農戶10.3畝土地,由於生産過程中的人為因素,畝産略低於600公斤,由合作社給予了適當補償。

  許開泰説,這一新的生産管理模式,不僅解決了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且解決了過度用肥、用藥以及秸稈焚燒等問題,還提高了糧食産量和品質。經測算,僅水稻作業,按每畝100元的作業費承包給農機作業合作社後,農技站每畝還有80元的利潤可得。“其實,每年也就是5個月的管理期,而真正的工作日只不過70多天。”該鎮農機作業合作社機手焦福美説,他負責100畝地的作業,每年可獲勞務收入1萬元。

  為了使農田託管步入良性循環,陶莊農技站對去年的“農田託管”細則進行了修訂和完善。首先是利益分配關係進一步理順規範。如水稻、小麥的畝基礎産量分別為600公斤和400公斤,高出部分由託管方與受託農戶按比例分成;託管費隨市場價格調整;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大面積減産,基本産量相應減少。如此,託管方便能將部分收益作為可控“風險”的賠償金;其次是産後服務更完善。受託農戶可直接向農技站提取商品稻麥,或直接按市價兌現。“如此,受託農戶少了晾曬的麻煩,真的成甩手掌櫃了。”許開泰説,為此,該鎮農技站將投資上一套稻麥烘乾設備。

  新的託管細則一經公佈,農戶競相要與農技站簽訂合同。今年,該鎮農技站已簽約託管1000多畝農田。興化市農工辦副主任李榮樺認為,陶莊鎮試行“土地全程託管”種植模式,有效避免了土地流轉中的種種矛盾,但“土地全程託管”種植模式尚處在起步階段,還需突破四大障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進一步加強;田間管理人員業務技術水平亟待提高;合作社發展壯大需要進一步扶持;農業、水務等部門服務需進一步優化。

  本報記者 趙曉勇

  本報通訊員 袁開建 戚 翔

  作者:趙曉勇

熱詞:

  • 農技站
  • 農戶
  • 農民
  • 合作社
  • 合同
  • 農田
  • 田間管理
  • 陶莊鎮
  • 種植模式
  •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