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專家解讀節日文化傳承隱憂如何守望傳統節日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5日 07: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新華社太原4月4日電(記者王菲菲、王學濤)4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這本是一個慎終追遠,感恩先人的節日,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一節日在城市尤其是年輕人中已儼然與普通假日無二,傳統傳承令人擔憂。

  在包括清明節在內的四大傳統節日已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今天,如何讓這些節日不只是假日,如何發揚其文化內涵,將其真正返還民間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少專家研究和憂心的問題。

  “清明節只是一個休息和出遊的機會,沒什麼特別的。”在北京工作的廈門姑娘林妮的想法透露了大多數城市年輕人的心思。

  淡化的傳統節日

  “我們很多的傳統節日都淡化了,淡得快沒有了,那些迷人的、詩意的、情感的節日,快要消失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也曾多次提出對傳統節日傳承的擔憂。

  他認為,這些傳統節日與我們漸行漸遠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們迅速由農業文明轉向現代文明;二是我們曾經人為地削弱了自覺的文化,出現了文化斷層。“現在來看這種斷層是很可怕的,一代人的中斷是疏離,兩代人的中斷會隔膜,三代人的中斷就難以彌補了。”馮驥才説。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認為,傳統節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當今社會是全球化的時代,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中華文化要想在世界多元文化中贏得一席之地,就不應該拋棄傳統,而應去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需要“找回我們的節日”。

  李漢秋以清明節為例來説,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找回失去的記憶

  在當前情況下,如何才能拾起失落的傳統節日,讓其重新煥發光彩呢?

  傳承傳統節日文化首推教育。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許嘉璐表示,要從小培養對傳統節日的情感,在此過程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缺一不可。

  李漢秋、張希清等專家認為,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富的風俗活動,政府、社會、旅遊等部門要給公眾搭建一個平臺,創造一個文化環境,找回原來傳統節日失去的記憶,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

  張希清認為,儀式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傳統節日的起源,大多與原始宗教儀式有關。它蘊含著最深層、最生動的民族文化因素,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意義。因此,應重視儀式的重要性,在儀式中體味傳統節日的神聖性。但同樣,儀式也需要創新。“可以從家庭和社區做起,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形成新的儀式。”張希清説。

  “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邊緣化,不是幾十年的事,而是長達100年之久。現在我們開始重視了,要把我們老祖宗的文化精華重新拾回來,但恐怕進程還是非常緩慢的。要真正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發揚光大,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李漢秋説。

  作者:王菲菲 王學濤

熱詞:

  • 傳統節日
  •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 文化斷層
  • 節日文化
  • 文化內涵
  • 守望
  • 民間文藝家協會
  • 馮驥才
  • 北京師範大學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