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清明時節的詩與思(望海樓)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4日 2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每到清明節,難免會想起那首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誰寫的,寫于何時,有爭論。但是,不管答案如何,這首詩都已滲入了中國文化的肌理,變成了清明節最生動、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畫。

  和許多中國節日不同,清明節是一個來源相對複雜的節日。它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同時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許多社會性節日的內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清明節因此有著更多元化的文化負載。

  首先,清明節傳遞了中國古人的一種科學經驗。中國古代歷書説,“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古人仰望星空,長期觀察和總結,創造出一種方法,把北斗七星的鬥柄視為一年時光鐘錶盤的指針,如果説有所謂“天機”,那麼這便是天機,天機一露,便指示了人間的“時機”。所以,“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天道酬勤,也眷顧懂得自然規律的人們。中國農業源遠流長,發達得很早,有山川地理的因素,有工具改良的功勞,更要拜這套經驗科學之所賜。事實上,人類的每一步,莫不和經驗有關,向前人的經驗討教,又創造新的經驗,為後人所用,由此沉澱下來,便成為了科學的知識。

  其次,清明節蘊涵著中國人的人文關懷。誰説中國人沒有終極關懷?十字架前的懺悔或許因為內心的拷問而顯得深沉,但是中國人有自己的方式。宋代高翥有詩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節祭奠,是一種儀式,但其背後的情和理,又遠遠超越了儀式的範疇。在先祖墳前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燒一沓紙錢,看裊裊青煙騰上天空,繼而消散,那一刻,不僅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對生命無常的思考。那喧鬧蕪雜的聲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雲,就像人生流淌在無邊無垠的時間裏。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因為有了這天地之間的廣闊背景,而顯得更加豁達。所以,清明節雖然是一個懷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歡樂,就像宋人吳惟信的詩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個節日也鼓勵踏春和愉快的運動。

  最後,清明節也滲透著中國人的維新精神。清明這時節,春風化掉冬雪,萬物開始生長,生命開始孕育。而且,由於納入了寒食節的節俗,即使是火,也需重新燃燒起來。有古人以詩自況,“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一個寒窗晨讀的學者形象迎面而來。這裡的“新火”,毋寧説是新的希望、新的規劃。“一年之計在於春”,士農工商、漁樵耕讀,都得告別昨日的滄海桑田,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然,所謂新舊,相反相成。《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維新就是在已有基礎上更好地創新。小到一家,大到一國,維新不是否定過去的一切,而是辯證之後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相信自己的道路和未來。我想,清明節就是這樣的一個日子,它提醒我們懷念,讓我們從過去看到現在;它也提醒我們去做規劃,讓我們充滿希望、充滿想象力地走向未來。

  (作者為本報編輯)

熱詞:

  • 詩與思
  • 望海樓
  • 天機
  • 新火
  • 清明時節雨紛紛
  • 清明節
  • 時機
  • 宋代
  • 水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