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民眾在多元化祭奠活動中緬懷先人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4日 16: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太原4月3日電(記者王學濤 王菲菲)23歲的柴強剛出差回太原就急忙往老家趕,因為他要和家人一起去給已故親人掃墓。這是他從小到大每年清明節都會做的事情。

  “媽媽會蒸一種特殊的花饃,四角各放一個棗,中間放雞蛋。我們先拿到墓地上供,然後家人每人吃一個。”柴強説,這是他們在清明節懷念逝去老人的一種方式。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隨著時代發展,中國民間的祭奠對象不僅包括已故親人,緬懷先賢、先烈也愈發受到民眾關注和重視。

  日前正在舉行的第五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吸引了不少周邊民眾前來祭拜先賢介子推。介子推功不言祿,倡導政治清明的高尚品格為世人敬仰。

  今年清明節期間,中央文明辦號召全國各地文明辦在中國文明網等網站組織廣大未成年人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獻花留言,引導中小學學生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景仰和追思。

  “先烈、先賢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是一個地方的靈魂寄託和精神象徵,許多先烈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傑出貢獻,(他們)值得我們祭奠。”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説。

  在當代中國,不僅祭奠對象在擴大,祭奠方式也日益多元化。

  隨著中國人口流動及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不能在清明節親臨現場祭掃。從2000年起,網絡祭拜在中國悄然興起。只要輕動鼠標,就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為逝去的親友和先烈獻花、祭酒甚至點歌等。

  網友“阿布”前兩天從網上下載了一個祭祀軟體,在裏面設了已故親人的牌位,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哀思。“清明節不能回家掃墓,內心很慚愧,雖然網絡祭祀比不上親自到墓地掃墓,但也是一種心意。”“阿布”説。

  中國祭祀網負責人鞠先生介紹説,目前中國各種祭祀網站有40家左右。以中國祭祀網為例,開辦4年,用戶量每年都在穩定增長,增長率達100%。

  李漢秋説,親自到先人的墓前祭奠,情感的交流是最直接的。但由於客觀條件限制,網絡祭祀也是一種精神補償。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葉春生認為,網祭不會給環境、交通等帶來的巨大壓力或隱患,具有文明、節約、安全等優點。

  清明節臨近,低碳過清明的活動也在各地紛紛開展。集體共祭、植樹、獻花、詩賦、祭文、家庭追思會等文明環保的祭祀方式越來越被人們接受。

  4月2日上午,在合肥市殯儀館舉行的集體共祭活動現場,每位市民領取一支鮮花,集體向燭光祭臺上的遺像鞠躬致哀。在昆明金寶山公墓,市民也用鮮花、絹花等方式替代焚香、點燭和燒紙錢等傳統形式祭奠親人。

  李漢秋説,紀念先人、先賢實質上是一種敬祖、報本的觀念,這是一個民族命脈得以延續、繁衍的精神紐帶。

  “祭祀方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有心。通過祭祖活動,個體能夠追溯自己生命的來源,尋根問祖,這有利於提高整個族群和民族的凝聚力。”李漢秋説。

熱詞:

  • 網絡祭祀
  • 阿布
  • 祭奠
  • 先人
  • 介子推
  • 緬懷
  • 已故親人
  • 精神補償
  • 當代中國
  • 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