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清明節不應僅是"掃墓節" 可否像春晚那樣辦"清晚"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2日 1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4月1日,旅客在"臺胞清明返鄉專用通道"排隊辦理通關手續。隨著清明節的臨近,青島流亭國際機場迎來臺胞返鄉祭掃小高峰,入境台灣旅客流量較平日增長約60%。青島機場邊檢站專門為此開闢"臺胞清明返鄉專用通道",安排懂閩南語的檢查員成立"便民服務隊",並針對老年臺胞較多的實際設立"溫馨候檢區",為返鄉臺胞出入境通關提供方便。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攝

  新華網上海4月2日專電(記者張建松)"春風重拂地,佳節倍思親"。4月5日,中華民族又將迎來一個掃墓祭祖、緬懷先人的特殊"文化時間"——清明節。無論身處何地、離家多遠,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都蘊藏了一份清明追思情懷。專家指出,作為我國老百姓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充實完善現代"清明文化"可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明節體現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

  作為歷史悠久的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我國文學和藝術創作中不倦的選題,歷朝歷代頌咏清明的詩歌數不勝數。

  "祖先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享有神聖而崇高的地位。清明節是中國文化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在社會生活中的直接體現。"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劉曉峰副教授説。

  歷史上,清明節曾和寒食節連在一起。在唐代,人們是每到寒食上墳掃墓。從唐末五代發展到宋代,掃墓習俗開始改在清明。此後清明節掃墓祭祖逐漸定型,最後成了中國人社會生活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寒食節與清明節的興衰變化,我們不難看出清明節真正的生命力,淵源於掃墓祭祖的習俗,淵源於中國人對於自己先人的追思和緬懷。"劉曉峰説。

  他認為,清明節祭祖,其中蘊涵著我們民族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這一道德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是聯絡在一起的。清明節深層的文化蘊涵,決定了它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決定了它在老百姓現實生活中擁有極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