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走進發展農區畜牧業的春天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4日 1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青海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青海新聞網訊 近日,記者來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採訪時,正在家門口碾麥場上粉碎秸稈飼料的西溝鄉張家莊村農民張新民告訴我們,他從鄰村的全膜玉米地里拉來100多噸玉米秸稈發展養殖業,出欄牛羊40多頭,去年掙了10萬元,不僅供孩子上了大學,日子也過得很富足。“是縣上推廣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大面積種植玉米,才有了這些讓我圓了養殖致富夢的秸稈飼料。”張新民欣喜地説。

  近年來,民和推廣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並形成了乾旱山區“糧食─飼草─牲畜─沼氣─肥料”這一立體高效的循環發展模式,被稱為“民和模式”。在這一循環産業鏈上,民和有關部門在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實施“農畜聯動,草畜結合,打造農區畜牧強縣”戰略,利用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所帶來的豐富的玉米、麥類秸稈等飼草資源優勢,把發展農區畜牧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走進了發展農區畜牧業的春天。

  2011年民和完成投資2.15億元,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90家,其中,26家通過了省級標準化養殖小區(場)資格認定,3家通過了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小區(場)資格認定。新建飼草加工點50個,全縣適度規模養殖戶達到7132戶。民和畜牧業産值由2007年的2.7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3.94億元,牧業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565元上升2011年的到950元。

  今年,民和將以建設全省農區畜牧示範縣為契機,按照“擴羊、增牛、穩豬、發展禽蛋和獺兔”的思路,堅持走標準化生産、規模化養殖和自繁自育的産業發展道路。大力推廣“民和生態羊”、西門塔爾肉牛養殖,重點以玉米種植比較集中的馬營、大莊、轉導、滿坪、古鄯、李二堡等鄉鎮的淺山地區,扶持規模養殖場、養殖大戶和基地村、示範村。做大做強奶牛養殖産業,重點扶持以標準化經營、規模化養殖的奶牛養殖小區(場),加強以川口、馬場垣為中心的湟水河谷奶牛養殖基地建設,使民和成為全省重要的優質鮮奶生産基地和西寧、蘭州等大城市的牛奶供應基地。到“十二五”末,全縣將建設存欄200頭以上的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場)10個,全縣奶牛存欄達到2萬頭,生産鮮奶3萬噸。不斷加大飼草料青貯力度,以魯青飼料有限公司為龍頭,積極培育發展草産品加工企業,建立飼草(料)生産加工體系,把飼草加工點擴大到75個,全面推廣普及農作物秸稈的青貯池青貯、袋裝青貯,為畜牧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打造農區畜牧強縣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 (作者:辛元戎 孟永宏)

熱詞:

  • 全膜
  • 農區畜牧業
  •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 畜牧業發展
  • 種植比較
  • 奶牛養殖
  • 規模化養殖
  • 栽培技術
  • 養殖小區
  • 秸稈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