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走基層話春耕系列報道之二:走上科技興農致富路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8日 10: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青海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青海新聞網訊

  早春二月的河湟谷地,寒意未盡,但春的氣息卻已悄然復蘇。山川田野、黃河岸畔,勤勞的農民早早開始忙碌著新一年的耕作,他們有的填溝施肥,有的播撒種子,有的引水澆地……處處是一派備耕春播的火熱景象。

  記者在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科學種植示範村甘都街村看到,田野裏萬畝冬麥地已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就冬小麥施肥、田管等技術向農民們進行認真講解。村黨支部書記蘇大吾指著那已呈現綠色的冬小麥説:“近年來,通過農業科技人員指導種植冬小麥後,村民們切實感受到了節水、保墑、增産等方面帶來的實惠,加之糧食補貼等好政策的實施,農戶種植冬小麥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如今,全村種植冬小麥1000多畝,佔總播面積的一半以上。等冬小麥收割後,再復種上玉米、蔬菜,可實現一年兩季,人均純收入能增加近2000元。”

  近年來,化隆縣把擴大冬小麥種植作為優化川水地區種植結構,提高糧食産量,增加農民收益的重要舉措,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加大推廣力度。為確保冬小麥獲得豐收,化隆縣從河北省調入産量高、品質優、抗性強的中麥175冬小麥優良品種,並通過外引內繁,在甘都鎮的東灘三、隆康村和群科鎮的舍仁、若加、先口村建立以蘭天15號、中麥175品種為主的冬小麥種子繁殖基地。種植期間,種子服務部門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進行技術培訓, 並組織農民群眾于小麥返青期開展以蚜蟲和冬小麥黃矮病為主的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

  每逢春耕播種時節,田野裏連片的白色地膜便成為一道充滿收穫希望的風景線。眼下,地處湟水河畔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利用天氣回暖、土壤解凍的有利時機,也已陸續開始播種。記者在轉導鄉看到,當地農民正在接受農業技術員有關全膜雙壟栽培技術的指導。農民馬佔權站在自家玉米地旁露出欣喜的笑容,這笑緣自他家去年種的全膜玉米帶來的收益。馬佔權説,鋪上地膜種玉米實話好,既保溫又保墑,去年他種的10畝地膜玉米産出超過了5000公斤,畝均産量約600公斤,增收了近萬元。

  如今,地處旱作農業區的民和縣,作為全省全膜雙壟栽培技術的主要示範點已初具規模。飽嘗了全膜栽培帶來的好處,農民挂在嘴邊説得最多的話就是“實話好”。去年,民和縣推廣種植的32萬畝全膜莊稼以顯著的抗旱保墑優勢,在大旱之年再獲豐收,實現總産18萬噸,凈增農業效益2.9億元,農民人均增收800元。全膜技術的推廣不僅提高了農業産量,同時也有力推動了“農牧聯動”發展,據統計,30萬畝全膜玉米産生的60萬噸玉米秸稈,可提供150多萬隻羊或30萬頭大牲畜一年的粗飼料,有力地拉動了畜牧業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是農業部和省上近年來在旱作農業區重點推廣的農業技術項目,該技術集壟面集雨、覆膜抑蒸、提高地溫等技術為一體,可大幅度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土壤水分的保蓄率,能從根本上減輕乾旱對農業生産的威脅,有利於提高乾旱山區馬鈴薯産量,促進農民增收。目前,海東地區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種植面積也已從最初的不足10畝擴大到去年的68.9萬畝。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種植已成為我省東部淺山乾旱地區農民穩定增産增收的有效途徑。(作者:王穎 林玟均)

熱詞:

  • 全膜
  • 冬小麥
  • 春耕
  • 致富路
  • 科技興農
  • 栽培技術
  • 統防統治
  • 返青期
  • 基層
  • 農業科技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