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PM2.5:“體檢”代替不了“治病”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4日 11: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3月30日起,江蘇率先在環保官方網站上公佈全省17個已配備PM2.5監測儀器國控子站的監測結果,公眾可隨時上網了解當地PM2.5數值。如果説此前對PM2.5的認知還比較抽象的話,那麼在獲知PM2.5數值大大超標之後,人們對它給健康帶來危害的認識將更加真切。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將PM2.5納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公佈監測數據關注甚多,而對誰來治理、怎麼治理涉及較少,更不排除有人抱著“與己無關”的看客心理。似乎PM2.5納標了、監測了、公佈了,空氣質量就會變好了;知道PM2.5監測數據是自己的權利,治理則與己無關。這,實在是大謬不然。

  其實,監測PM2.5,只相當於對空氣體檢,而體檢不等於治療。通過體檢查出空氣污染的“病因”後,開出藥方對症施治才是關鍵所在。監測PM2.5的目的,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於治理,在於如何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否則監測和公佈數據將失去意義。只有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去治理,人為排放少了,顆粒污染物濃度降低了,我們周圍的生態環境好轉了,空氣質量狀況才能得以改善。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何時公佈監測數據,數據是高是低,更要關注如何治理;關注政府及其各個部門,以及公眾自身在治理空氣污染中肩負什麼責任、應該做哪些事。有治理,才會有改善。 下轉A2版

  上接A1版

  但是治理絕非易事。PM2.5看上去是個環境問題,實際上也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民生問題,乃至政治問題。PM2.5的三大主要來源是工廠的廢氣排放、工地和道路的揚塵、汽車的尾氣,同時還有飯店的油煙排放、煙花爆竹燃放,以及特定空間吸煙者的吞雲吐霧等。由於PM2.5的産生因素與企業、與每個人的生産生活方式都有關,因此,治理PM2.5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由於大氣是流動的,如果相鄰地區不能協同合力治理,那麼即使一個地方治理的力度再大,效果也不會理想,因此,還需要跨區域協作。可見,治理PM2.5,不僅環保部門要盡力、政府要努力,還需要全體公眾出力。

  對於政府而言,要充分利用監測並公佈PM2.5數值形成的倒逼壓力,建立健全包括治理PM2.5在內的環境評價、監管和考核制度,同時加大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加強督促和協調,促成跨部門、跨區域合作,形成區域聯防聯治的局面;還要下決心為經濟發展“減肥”增效,千方百計調整産業結構、特別是能源結構,積極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切實搞好節能減排。對於企業而言,要加強環境信用建設,最起碼做到不偷排、不超排。治理PM2.5,還要動員公眾廣泛參與。公眾既是超量PM2.5的受害者,一定程度上也是PM2.5的製造者,應自覺革除和改進不良生活、消費習慣,私家車能少開就少開,過年過節儘量少放鞭炮,農民朋友不要焚燒秸稈。總之,就是要千方百計減少個人行為産生的有害物質排放。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累患,非一日之功。治理PM2.5超標得持之以恒,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也將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當下需要的,是政府、企業、公眾儘快共同行動起來。

熱詞:

  • 體檢
  • 顆粒污染物
  • 超排
  • 偷排
  • 治病
  • 減肥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 增效
  • 揚塵
  •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