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博鰲直擊:“‘去全球化’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詞彙”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4日 09: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博鰲4月2日電(記者 關向東) “‘去全球化’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詞彙,希望通過今天的討論把這個詞刪掉。”2日下午,百事公司董事長兼CEO盧英德女士快人快語地説:“沒有人知道去全球化是意味著什麼。全球化不只是由政府之間的框架來奠定,主要是由私營企業來推動,要想去全球化就要消除所有的私營企業,這是災難性的。”

  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化VS去全球化”分會上,盧英德呼籲,要讓人們知道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同時也必須要思考下一版的全球化,也就是全球化2.0。

  從博鰲亞洲論壇成立之初,經濟“全球化”還是經濟“區域化”,始終是論壇熱烈討論的話題。

  2002年4月,時任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WTO首席談判官龍永圖借年會場合透露,當年五月啟動了東盟與中國“十加一”區域經濟合作談判;2003年4月,出任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的龍永圖,特邀中國入世談判時的美國前貿易代表巴舍夫斯基,到年會上專門做了一場關於“區域貿易與合作”主題的演講。

  今年,在歐債危機、美國經濟發展遲緩的大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再次遭受質疑。繼續“全球化”?還是“去全球化”?由香港利豐集團董事長馮國經主持的這場分會現場氣氛幾乎爆棚。

  畢馬威國際主席安茂德分析説,為什麼有人説“去全球化”?因為大部分企業僅僅去關注自身的問題,而沒能清晰表述企業的很多技術和資源能夠解決更廣泛的社會問題。比如糧食保障、能源安全、飲用水問題。我們有責任讓社會更好地理解企業在社會當中發揮的積極作用,理解到全球化所帶來的益處。

  美國前商務部部長古鐵雷斯曾有過經營企業的經驗,他的觀點是:要真正成為全球化企業,首先要做到在投資國的“本土”部分做得非常強大,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就是走上“本土化”反面的道路。事實上,當下的全球化,早已是遍佈世界的“多元本土化”。

  盧英德對此非常認同:“我們有全球的管理模式,同時又要考慮到本地的習慣與模式。我們也能夠保證産品的低成本,因為有全球的供應鏈和價值鏈。”

  “今天上午在香港,我在降落的時候看了一下《國際先驅論壇報》,然後把《紐約時報》下載到IPad上,1978年我第一次來中國時,這樣的技術是無法想象的,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此刻帶來的強大力量。”《紐約時報》公司董事長、《紐約時報》出品人Arthur Sulzberger,Jr説:“作為一個記者,我覺得全球化是必然的,企業、組織、市場如果不適應全球化,不把握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的話,那麼到最終遭殃的就是他們自己。”

  英國前內閣首席部長曼德爾森認為:全球化已不可逆轉,公共政策制定者要把全球化的益處和成本管理好,確保其能夠以一種更加平等的方式在國與國之間,以及一個國家的不同人群之間加以分配,處理好生産率上升以及技術進步帶來的對於人們的就業機會的影響,包括解決就業不穩定性、就業缺乏保障的問題等。(完)

熱詞:

  • 紐約時報
  • 博鰲亞洲論壇
  • IPad
  • 本土
  • 國際先驅論壇報
  • 詞彙
  • 強大力量
  • 區域貿易
  • 區域經濟合作
  • 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