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民族文化保護區待建立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8日 23: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楊寧舒

  23日,省社科院學術年會文史專場在哈召開,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王為華所作《“原生態”概念背後的文化訴求關於黑龍江小民族文化保護的思考》的報告,受到與會專家的關注。記者在會後採訪了她。

  王為華認為,對於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最好的方式是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同時與旅遊聯姻。

  王為華曾多次提出建立黑龍江少數民族漁獵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構想。她説,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植被物産等條件形成了黑龍江少數民族的狩獵、捕魚、採集生産方式,孕育了漁獵文化形態,貌似落後的“棒打狍子瓢舀魚”生活狀態中卻不乏秩序井然、自然和諧以及人間歡樂。其凝聚著本民族集體智慧結晶的傳統文化更是適應歷史上所在的自然社會環境的産物,它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原生態文化趨向於與他們的生存環境和諧共存,並且將這種環境保護意識世代相傳,使得以漁獵為生的民族得以長久地生存在“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獐狍野鹿漫山遍嶺打也打不盡”的生態環境中。由於人與自然環境表現為最直接的關係,所以漁獵文化主要圍繞人與自然二要素在觀念、行為、心態等諸方面表現出鮮明的特色。比如對大自然無限敬重的生存理念、堅韌進取的性格與廣收博納的開放意識、合作和分享的平和心態等等。

  王為華説,應把傳統文化融入旅遊業、設計業、建築業、工藝品製造業,真正把傳統文化整合進文化産業的鏈條。

  王為華説,目前建立黑龍江少數民族漁獵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條件已經具備,黑龍江省世居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和完善,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赫哲族烏日貢大會、赫哲族鹿神節、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滿族飲定大典祭禮、鄂溫克瑟賓節、蒙古族草原賽馬會、達斡爾族敖包會、錫伯族抹黑節等與旅遊業實現了初步結合。但若想建立黑龍江少數民族漁獵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仍存在缺乏文化生態整體保護理念的認知、原生態文化的傳承後繼乏人、缺乏原生態文化資源優勢轉化和開發機制等問題。

  為此,她建議:一是界定保護區域,調查黑龍江少數民族漁獵文化保護現狀、梳理搶救保護區域內的文化項目。根據赫哲、鄂倫春、鄂溫克3個民族居住、活動範圍,劃定跨行政區域的生態保護區域。二是建立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專項基金,採取多種融資的方式,建立“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專項基金”,形成民族文化事業政府、企業和社會共辦的格局。三是建立一支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專業隊伍,加強對現有民族、民間藝人的保護力度。四是加強三個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理論研究。五是整合民族文化資源,做大做強旅遊産業。

熱詞:

  • 漁獵文化
  • 民族文化保護
  • 瑟賓節
  • 草原賽馬會
  • 敖包會
  • 民族文化資源
  • 文化生態
  • 文化産業
  • 原生態文化
  • 原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