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十年變化 去留兩難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7日 14: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觀察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觀察

  十年前,農村人付梅花做“鐘點工”,很多人還不知道這個新鮮詞,她也是第一次聽到。那時,她的同行少,僱主也少,時薪是5─10元/小時。

  十年後,周邊樓盤如雨後春筍般建起,居住環境改善;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不得不把精力和時間更多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之中,無暇顧及家庭繁瑣的勞動和事務。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社會對家務勞動社會化的需求提高。另一方面,作為全國最年輕的移民城市,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退休來深與子女團聚養老的老年人數量也增加。

  這讓保姆市場的“供”與“求”數量均呈直線上升狀態,服務價格也翻倍,“保姆村”也正是在這十年間逐漸形成。

  而這次探訪,也改變了我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原有認識。

  與以往報道中出現過的,在城市發展中耗盡青春,再一無所有被城市拋棄回鄉的案例不同。或許因接觸的服務對象多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城市白領家庭,平時更易耳濡目染,城市化的印記在“保姆村”務工者的身上更為明顯。她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打工掙錢後,都在家鄉的二、三線城市或縣裏購置了房産,打算退休後到城裏養老。她們有些人已習慣大城市生活,反而不習慣家鄉,她們想留下來,卻又不被城市所接受,這讓她們很無奈。

  她們也更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在零花錢上對異地的孩子進行約束,並經常通過電話和接到身邊過寒暑假的方式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不少人意識到社保的對退休生活的穩定性,開始關注這方面的政策,並希望能開放個人繳納。

  同一時間,自2005年10月開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她們的家鄉也發生了不小變化:稅收、建房和土地上的優惠政策,以及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上給予的支持等,幫助她們減輕了一定負擔。

  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讓新生代農民工的擇業選擇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保姆村”很難找到80後的身影,她們對個人社會身份的認同更為重視。“再過十年,可能農村做保姆的人會越來越少。”孫細妹的女兒錢雲紅説。

  另一種聲音卻並不悲觀。畢竟與其他工種一樣,保姆職業也是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細的結果。當市場需求顯然是越來越多,如人力資源上出現“供小于求”的情況,聘請保姆的費用將加大,屆時其地位和社會認同度均將提升。“如果到時沒人做,那就提高工資好了。”這是採訪結束前,付梅花説的最後一句話。

熱詞:

  • 保姆村
  • 鐘點工
  • 年變化
  • 新農村建設
  • 獨生子女家庭
  • 居住環境
  • 房産
  • 回鄉創業
  • 周邊樓盤
  • 8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