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文化的正道(金臺隨感)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7日 0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化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因為文化屬於軟實力,“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又是一隻“看得見的手”,因為文化統統都是通過具象來呈現的,即使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也都有具體、可感的形態。

  在兩會上,許多來自文化界的代表、委員,論及文化建設。有媒體專門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進行了一次集納式報道,一個關鍵詞就是“創新”。是的,文化最需要創新,而文化的創新,就需要文化機制體制的創新。

  我們從文化服務這個角度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能夠賺錢的文化産業,一類是無利可圖的公共文化服務。比如畫家畫畫、開設畫廊、畫作拍賣,這大抵是可賺錢的,歸為文化産業;而圖書館、閱覽室的開設,就無法賺錢,這屬於公共文化服務。前者可交由民間自主發揮;後者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大量建設,作為文化公共品或是準公共品提供給公眾。政協委員、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不客氣地批評説:“我們現在的文化有些嫌貧愛富,只對富人服務,窮人是沒有享受權利的。”要解決這樣的問題,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賺錢的要讓百姓去幹,不賺錢的則由政府來幹”。這,才是文化服務的一條正道;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制度設計。

  在兩會上,李長春與廣東代表團談及文化,説了一番很生動的話,希望官員重視文化建設:“不管你原來是做什麼工作、級別有多高,退休之後都歸到了文化隊伍裏了,這叫‘老來歸隊’。但很多人歸到文化隊伍之後,又有個‘老來後悔’,那就是發現自己在職在位時,對文化建設認識不夠、投入不足、推動不力,埋頭于其他工作而將文化工作置於一旁……”他還風趣地説:“我最近寫了一篇短評《“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新解》,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就是告訴現任領導同志,要抓緊‘用權’,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為群眾多建文化基礎設施,避免退休後加入文化隊伍,有了切膚之痛,追悔莫及啊!”沒錯,政府要提供文化公共品,怎麼重視文化建設、重視文化投入都不為過。

  最近,浙江寧波鄞州高級中學一個小小的圖書館,被網友大讚“有圖書、有智慧、有文化”。因為該圖書館無門無管理員,10萬冊圖書,全是自助借閱,該校的理念是“圖書館不應該是藏書館,應該是讀書館”;他們的“文化賬”是這樣算的:“6個工作人員一年30萬元工資,只要年丟書不超30萬元就值;古今中外哪本書教人偷書?”這樣的“文化自信”,真的讓我很佩服!

  文化的創造,很需要良好的制度頂層設計。文化要的是解放而不是約束,尤其是需要頂層解放。越是解放、開放的文化,越是生機勃勃──就像鄞州高級中學這個圖書館在理念上的解放與開放。我以為,對於文化創造中出現的某些具體問題,進行一些“軟約束”就可以了。頂層解放,方有下層釋放。若是這樣,我們就能避免“文不聊生”,就能遠離“文化沙漠”,從而創新文化産業、復興文化大業,真正走上一條文化的正道,繁榮中華文化!

熱詞:

  • 文化建設
  • 文化沙漠
  • 文化的創新
  • 文化機制
  • 文化體制改革
  • 文化服務
  • 文化産業
  • 隨感
  • 看得見的手
  • 軟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