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多方合作有益實現“老有所養”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5日 06: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第十三次全國民政會議上指出,應把基本公共服務外的養老服務、社區便民服務、慈善超市和捐助管理站等交給社會組織或市場主體,實現民政部門行政職能和社會力量的有效結合,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參股、合作、租賃、並購等方式參與社會服務。(3月22日《新京報》)

  最近,電影《桃姐》走紅。細細品味,《桃姐》走紅在情理之中:真實生動的故事,娓娓道來的述説,更為關鍵的是,它擊中了民生痛感──老齡化浪潮襲來,如何實現“老有所養”。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使得“養兒防老”的傳統居家養老模式遭到猛烈的衝擊,社會化養老服務已經從一種特殊群體需求向普遍性需求轉變。據2009年一項針對吉林省長春市養老服務狀況調查,願意到養老服務機構“長期居住”的老年人所佔的比例已經超過40%,需要社會化養老服務的老人比例達到80%。

  一方面是老齡人口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是養老服務嚴重滯後,供求鏈條出現了斷裂甚至脫節現象。在養老金方面,一是覆蓋面較低,農民和農民工大都沒有納入其中;二是存在資金缺口,據《2011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的相關數據,2010年上海、江蘇等14個省份養老金缺口達到679億元。在養老機構方面,床位緊張,護理人員短缺,“力不從心”。

  究其根源,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滯緩了社會化服務進程。要打破這一困境,就必須“對症下藥”。一是要用政策扶持養老社會化;二是要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三是市場化運作養老産業。當務之急,在於通過機制創新,動員更多力量的社會參與,形成政府主導、民間組織運作、社會力量參與和家庭支持的社會化養老模式。

  “養老服務”作為一類特殊商品,需要排除“市場失靈”的影響,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導向實現供求失衡。但養老機構也不能單純由政府“埋單”,一方面受財力的限制,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在競爭缺乏的情況下,效率也不能令人滿意。因此,加強多方合作,實行養老服務社會化,“老有所養”才會從口號走向現實。

熱詞:

  • 老有所養
  • 養老服務
  • 埋單
  • 養兒防老
  • 桃姐
  • 新京報
  • 2011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
  • 養老服務機構
  • 養老模式
  •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