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田野呼喚新力量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16: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已成為繞不過的嚴峻問題。

  據統計,我國8億多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科學素質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1/6左右,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仍屬於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尚未掌握現代生産技術。不僅如此,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力年齡大多40歲以上,平均年齡55.2歲,並且以婦女居多。新生代農民要麼不會種田,要麼不願意回去種田。種田如果沒有“接班人”,就會面臨農業科技創新難落地問題。設想20年之後,目前的一線農民幹不動農活、子女又不願意返鄉務農時,我國的糧食安全將何以為繼?

  其實不獨中國有這種情況,筆者在韓國、日本、意大利等國考察時發現,這些發達國家的農村雖然建得很漂亮,空氣足夠新鮮,環境也足夠亮麗,但農村依然還是留不住青年人。原因很多,包括在農村務農收入不高,農村較冷清,青年人喜歡城市的人氣等等。

  如何才能破解“無人種糧”、“無人養豬”的困局?有三條路可走:其一是從娃娃抓起,通過在義務教育階段中植入農業內容,增加對農業有興趣的未來接班人;其二是對目前義務教育之後的青年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培育更多的種田能手;其三是通過優惠措施吸引部分進城人員返鄉。

  目前我國的農村教育無論在目標、體系建設還是內容設計上,都存在強烈“離農化”傾向,使得農村學生缺乏對農村的認同感,更不熟悉農業的基本知識。針對16歲以下的農村青少年,應該引入“雙元制”教育理念,在智識教育的課程之外,增設勞動技能課程,適當安排適應當地需要的勞動技能和技術教育。此外,應在課程設置上,適當增加鄉土教材尤其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自編鄉土教材,使學生加深對農村、對家鄉的熱愛和了解與認同感。

  同時,國外對義務教育之後的“社區教育”理念值得借鑒。針對16歲以上、脫離義務教育階段又未能順利升學的農村青少年,建立完善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做到“無縫銜接”。針對正在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生産經營活動的老、中、青年農民,應以社區教育為基礎,根據不同的職業需求,分別提供各種培訓和教育服務。

  費孝通先生曾經介紹過中國的人力資源雙重循環回路,即鄉村地區通過科舉等方式向城市輸送人才,這部分人力資源再通過告老回鄉等方式,回流到鄉土社會,並廣泛參與到鄉村社會的管理和鄉土社會秩序的構建之中。目前我國這種雙重循環早已斷裂,農村基本上成為“抽水機”,大量農村優秀青年通過大學、打工、當兵等途徑離開農村,使城鄉之間的經濟“剪刀差”也變成人力資源的“剪刀差”。國家應該採取有效的政策吸引部分有志農業的青年返鄉,重新構建雙重循環回路,培養一批種田能手,並且給予相應的榮譽與獎勵,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人能夠留在農村,從而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熱詞:

  • 循環回路
  • 剪刀差
  • 種田
  • 接班人
  • 社區教育
  • 義務教育
  • 抽水機
  • 雙元制
  • 養豬
  • 鄉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