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民為什麼不願種地?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13: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産業,新生代農民棄農現象日趨突出,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日前,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理事會會長師昌緒為代表的15位兩院院士聯名向中央決策層提交的關於解決“三農”問題的三點建議,指出若不從戰略上研究並解決新生代農民棄農的問題,人口大國將面臨無人願種地的境地。

  雖然如今很多農民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很多人卻又戴上了“農盲”的標識。據統計,我國第一産業從業人員佔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已下降到38.1%,佔鄉村就業人員比重下降到63.4%,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銳減、老齡化趨勢嚴重,農業生産後繼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劇。在中西部的一些農村地區,80%的農民都是50歲至70歲的老人,他們既不懂現代農業技術,又因年齡過大而無力耕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廢。來自農業部、中國農業大學、武漢大學的專家認為,我國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農業生産缺乏穩定的後繼勞動力隊伍,已成為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的嚴重隱患,未來10到20年這一問題將更加突出。

  “農民不願種地”是中國農業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農業勞動力的老化和匱乏成為中國農業面臨的新問題。青壯年勞力通過升學、打工、婚姻等途徑集體逃離了農村,奔向了城市,農業生産只好由婦女、兒童、老人組成“雜牌軍”來承擔。值得思考的是,農民為什麼離開土地?如何拯救農業?為何農民以及熟悉與了解農民的社會個體都得出了“種地不賺錢”的論斷,這種表達又潛藏著何種社會機制?

  作為一种經濟行動,種地是否賺錢受到自然因素、市場因素及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這三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農民種地不賺錢的社會邏輯。

  要留住高素質的農民,必須反思中國的農業教育到底擔負著怎樣的責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增加農業對青年人的吸引力。這就需要喚起社會對農業的關注和對農民的關心,改變農民收入低、勞動辛苦的現狀,變革教育、醫療、就業、住房、戶籍、社會保障等不平等制度,改變“沒人看得起農民”的身份污名化,使農民享受到與其他群體平等的社會福利。換言之,不僅要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還要把城市文明引到農村,使農民在農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最為重要的是,要在全社會營造熱愛農業、尊重農民的社會氛圍。只有在全體社會成員對農業有了全面認識的基礎上,農民的地位才能得以提升,“農業後繼者培養”才能可持續發展,“將來誰來種田”的問題才有可能破解。(郭立場)

  (來源:千龍網)

熱詞:

  • 種地
  • 農民生活
  • 農民收入
  • 農業生産
  • 雜牌軍
  • 文盲
  • 三農
  • 農盲
  • 農業勞動力
  • 棄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