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文物造假地圖”背後的“監管缺失地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1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一份涉及中國文物的《地下作舊産業調查》公佈。該調查對中國龐大的文物造假體系産業鏈進行了分析,並對文物造假按照類型進行分區。如陶瓷造假分佈全國,重災區在景德鎮等地。(見3月18日《金陵晚報》)

  文物假造氾濫恣肆,乃至形成分工明確、體系嚴密、高度專業化的龐大産業鏈,其實早已不是秘密。媒體能據此制出內容詳盡的地圖,便是對這一産業“繁榮”現狀的生動佐證。資料顯示,目前國內該産業的從業者超過10萬人,每年收入超過百億元。

  文物假造何以能如此“繁榮”?無非一個“利”字。對從業者來説,造假意味著可觀收益甚至天價暴利,去年通過造假“金縷玉衣”成功向銀行騙貸10億元的事件,便是典型。而文物收藏者熱衷於造假文物,利益同樣也是背後的主要驅動力,無論是作為投資的收藏,還是作為饋贈禮品的購置,其所看重的其實都是文物背後的巨大經濟價值、升值潛力。至於文物造假産業鏈上的仲介掮客、良莠不齊的所謂文物鑒定機構和專家,更是“皆為利來利往”,只要肯出鑒定費,“把低廉的現代工藝品説成是價值連城的文物”,實際上都不是什麼難事。

  從市場秩序構建的角度看,文物造假現象所以氾濫恣肆,根本責任在於政府的市場監管能力以及相應法律制度的缺失。比如,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下,對文物流通交易,文物部門並無明確監管權,而擁有監管權的工商部門對文物真假又缺乏鑒別能力和資格。再如,仿製文物和造假文物的界限及各自管理方式,同樣缺乏明確法律依據。而從市場角度看,仿製文物的交易並非完全沒有正當合理成分,前提是“在交易時必須標明(仿製身份)”。但問題是,目前我們的法律對於仿製文物的概念界定及其交易規則,並無明確説法。而且文物鑒定方面也存在法律空白,對於出具虛假文物鑒定書行為的擔責追責問題,更是不甚明晰。在規則缺失的制度背景下,文物市場上以假充真、欺詐盛行,顯然難以避免。

  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物造假地圖”所見證的,其實也是一幅“監管缺失地圖”,既包括文物市場監管本身的缺失,更包括深層法律制度的缺失。

熱詞:

  • 文物市場
  • 文物鑒定
  • 文物部門
  • 文物造假地圖
  • 金陵晚報
  • 監管缺失地圖
  • 繁榮
  • 地下作舊産業調查
  • 升值潛力
  • 鑒定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