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民樂革新僅有“混搭”還不夠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0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 (實習生 陳磊夫 記者 伍斌)民族音樂 “跨界”演奏會熱度不減。本月,“弦在燒”、“無限動”等多臺演奏會將登上上海音樂廳舞臺,引起了業界對於跨界演出的不同聲音。近年來,跨界演奏以其融匯中西、新穎時尚的特點獲得矚目,被稱為是民樂發展的“新樣式”。同時,業內對“跨界”的爭議也從未間斷。那麼,“跨界”這一條新路,給民樂發展帶來了怎樣的憂思和啟示?

  跨界本為求“新”

  民樂跨界,即在民樂演奏中添加其他藝術種類元素,包括樂器、服飾、形態表演等。 2011年,上海民族樂團所舉辦的“絲竹新韻 中西合璧”以及“樂無國界”兩場跨界演奏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演奏會將古琴、大提琴和爵士樂混搭,演繹世界名作,別具一格。上海民族樂團的青年二胡演奏家趙磊多次參加跨界演奏,本月31日,他在樂團的幫助下,將推出其個人跨界民樂專場“無限動”。趙磊認為,民樂跨界的“新”不僅僅只是增加幾件西洋樂器,而是要求全方面的變化。“首先在樂曲編配上尋求創新,體現高質量。更重要的是,跨界新民樂讓觀眾不僅僅在聆聽,還是在觀看、參與演奏會,充分利用舞臺的豐富表演樣式來取得藝術效果,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 ”

  創新還是浮躁

  對於民樂跨界,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王甫建則表示“喜憂參半”。他認為,一方面,跨界確實代表了中國傳統音樂和世界音樂的交流和融匯,但是也折射出了當下民樂界繼續突破的隱憂。他表示,目前民樂跨界的問題所在是“過於商業化”。“如果演奏者盲目追求誇張的聲效、炫目的舞臺,將演出變成一盤中西大雜燴來取悅觀眾,這不是民樂正確的發展方向。 ”王甫建説,“跨界演出是上海民樂團各類演出中的一部分,我們也支持年輕藝術家從不同方向上進行嘗試。從效果上看,不同類型的演出有不同的觀眾群體,比如經典音樂,觀眾喜歡真正演繹出了味道和氣質的表演,大樂隊和室內樂組合、獨奏各自有自己不能取代的優勢和特色,跨界演出也有它年輕、靈活的一面。但是,我覺得不能片面誇大跨界演出的影響力,乃至認為民樂的革新只有跨界一條路。 ”

  王甫建表示,上海民族樂團鼓勵和支持青年演奏家去嘗試不同的演奏形式,但是不論如何變化,“民樂傳承民族情感、文化”的這一宗旨不會變。“某些商業化團體的演出,形式大於內容,並沒有帶動民樂整體推進,對普及民樂的作用很有限。 ”

  民樂革新需根性思考

  “民樂新路只有跨界這一種方式麼?當然不是。 ”古箏演奏家羅小慈這樣説。儘管,她在2008年的開年演奏中也曾嘗試運用大提琴、鋼琴等樂器配合,拓寬了她的演出形式。

  羅小慈認為,所謂民樂“跨界”古已有之,“唐代就盛行跨界風,琵琶、揚琴都是舶來樂器。任何事物都要有兼容並包的態度才能發展。但首先我們要傳承和掌握古典音樂。民樂自身的革新是非常重要的”。她所説的民樂革新,就是在將傳統的技法、樂曲結構等進行改變的過程中,不斷貼近現代的審美。羅小慈介紹,例如文人音樂,它在傳統的發展過程中囿于文人孤芳自賞的情致,曲調日漸冗長、單一,“我們可以在這方面進行再創作,將線性旋律發展成立體旋律,這也符合現代審美的要求”。羅小慈説,“民樂跨界和自身革新本不矛盾,但在演出眾多、形式多樣的今天,我們對於民族音樂本身的思考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熱詞:

  • 跨界
  • 混搭
  • 絲竹新韻
  • 旋律發展
  • 民樂演奏
  • 演奏形式
  • 演奏會
  • 上海民族樂團
  • 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