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吼秦腔”千年古韻繞鵬城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04: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000多年前,古都長安、秦漢大地興起一種“大音震似雷霆”的古老劇種,是為“秦腔”。

  30年前,五湖四海精英建特區,秦腔開始在“移民城市”深圳紮根發芽。

  30年後,秦腔秦韻在鵬城興唱不衰,首個秦腔協會在深圳福田區註冊成立。這成為秦腔發源地、西北五省之外,難得一見的獨特現象。

  如今,秦腔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深圳“文化強市”已吹響號角。古老戲曲文化與年輕現代都市遭遇,將擦碰出怎樣的火花?

  文、圖/記者劉暢 通訊員福秦

  首個秦腔協會在福田區註冊成立

  工地上吼出“秦之聲”

  “90後”搭檔古稀“戲骨”有協會就像“有戶口”

  每個週日下午,是秦腔協會成員聚集演練的日子。記者在福田園嶺文化站二樓,記者採訪了他們,數十年的堅守與心中放不下的鄉音鄉情成為這座城市最堅強的音符。

  工地上吼出“秦之聲”

  楊衛國,深圳福田秦腔協會會長。上世紀80年代初, 不到20歲的他隨部隊遷入深圳,住在福田區竹子林。閒暇時自娛自樂,秦腔,成了他們最大的愛好,這一吼,就是整整幾十年。

  隨著特區的發展,西北籍在深圳務工、創業人員日益增多。“深圳秦之聲”隊伍逐漸擴大,參加人員眾多,形成了業餘的、專業的、愛好的眾多“戲迷”。眾多戲迷愛好者在每個星期天,分別從東莞,惠州等地,乘坐不同交通工具,風雨無阻地集聚深圳園嶺文化站,堅持“吼秦腔”,歡聚一堂笑滿堂。

  “90後”搭檔古稀“戲骨”

  74歲的崔慧琴老師,13歲學唱秦腔,在寶雞、甘肅天水劇團當了26年的演員,隨後在戲曲學校任教。退休後,隨女兒來到深圳。一開始,最不習慣的就是少了秦腔。“一次,我在深圳練聲時,被一個老鄉發現了,介紹到了‘秦之聲’,感覺好不容易找到了組織。”

  潘茜老師,退休後學戲,學了10年了,是西安秦腔北會業餘團長。獨女來深多年了,因為覺得深圳沒有秦腔遲遲不肯遷居深圳。女兒多方打聽,終於獲知深圳有個“秦之聲”,這才于2009年將老媽“請”到了深圳。

  年齡最小的“90後”劉麗霞,今年才22歲。2006年,劉麗霞剛來深圳時在平湖一企業做銷售員,“秦之聲”會長與麗霞的阿姨相熟,知道麗霞有過3年戲曲學校的功底,便想方設法派車將麗霞從平湖拉到團裏,只為讓她唱唱,活動結束後又再將麗霞送回平湖。

  有協會就像“有戶口”

  “30年了,‘秦之聲’能在深圳堅持下來不容易。”秦腔協會的秘書長劉漢超老人告訴記者,2007年以前,“秦之聲”活動都沒有固定場所,單身宿舍、會議室、八卦嶺廠房都曾是他們“打遊擊”練習的地方,荔枝公園、筆架山公園、洪湖公園,園博園則是義務展演的露天舞臺。

  “秦腔協會成立了,就像‘生孩子上了戶口’,有了名分,我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參加演出,更多交流,鍛鍊隊伍了。”劉漢超説。協會成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報名參與了2012年深圳市284場公益文化活動招標,和全市200多個註冊社團一起參與角逐,同時每個項目可獲得2萬元的政府資金資助。

熱詞:

  • 秦腔
  • 秦之聲
  • 古韻
  • 戲骨
  • 戲迷
  • 90後
  • 有戶口
  • 吼秦腔
  • 文化強市
  • 打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