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用力多者收功遠”(金臺隨感)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1日 08: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只要一提到文化,人們就很自然會想到與文化相關的文化人,如大學問家、大作家、大詩人等,也往往與“秀才”、“狀元”相提並論、緊密相連。記得新中國建立初期,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掃除文盲運動,村子裏有個高小畢業生就能當掃盲教師,連隊有個初中生便擔任了文化教員。那些年,剛剛參軍的我也經常為老戰士們讀報紙、寫家信,因此,他們都親切地叫我“小秀才”。其實,想想也好笑,不就是讀讀報上的新聞、給家在天南地北農村的戰友們寫封家信嘛,怎麼能稱得上博學多才、知書達理的“秀才”呢?當然,這些區區小事在我往後的人生經歷中也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時下,我國的文盲越來越少,民眾的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比比皆是。難怪一些五星級酒店在招聘管理人員時,竟堂而皇之地打出了“非研究生學歷應聘者,免談”的牌子。看來,咱們中國的文化人確實很多,有些大中城市似乎多到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程度。其實,文人多,是好事,文化人多了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於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有利於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有利於道德文明水準的提升,更有利於國強民富,總之,一句話,有百利而無一害。

  不過,這些年有關文人輕浮的議論也不時傳入耳際,文人對文化的內涵不理解乃至不恭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有些文人為了趕速度,高産出,粗製濫造的所謂大作並不少見。近日,幾位文友偶爾相見,侃侃而談,説的最多的當然是文人與寫作。有人云,某作家一年出了10多本書,是寫作高手;也有人説,某編劇三個月在賓館裏七拼八湊編出了一部40多集的電視劇,真是一鳴驚人;還有人驚喜地相告,某寫作高手受《明朝的那些事兒》的啟迪,不到一年時間就寫出好幾部類似“那些事兒”的大部頭巨著。言者眉飛色舞,仿佛在報告天大的喜訊,而聞者則無言以對,哭笑不得。細細想來,這些文人的輕浮之舉也算不上什麼奇聞,記得十年“文革”期間,華北有個村莊一夜之間成為“萬首詩歌村”,霎時間,人人會寫詩,個個是文人。人們在捧腹大笑之餘,分明感到那是對文化的玷污和褻瀆。在利欲熏心、金錢萬能的當下,有些人追名逐利,粗製濫造,使出渾身解數,在電腦前拼命碼字,儘管獲取了大把大把的鈔票,結果呢,由於缺失人文關懷,作品慢慢變成了一堆無人問津的廢紙,有的因誤人子弟而頻頻遭人詬病。

  走筆至此,我忽然想到司馬光“用力多者收功遠”的名言。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幼年時就很好學,因自感記憶力差,所以讀書時格外用功。老師講課完畢,照例要溫習功課,別人讀幾遍就合上了書本去玩了。而司馬光則不然,獨自在教室裏放下窗簾,又一遍一遍地瑯瑯誦讀,反復思考,直到深刻領會文章的意思為止。他據此總結出的經驗是:“用力多者收功遠。”司馬光做官以後,儘管公務繁忙,仍能利用點滴時間多讀多思,乃至在去地方視察途中,堅持在馬背上背誦詩文。久而久之,知識豐富,厚積薄發,終成大家,他筆下的《資治通鑒》是規模宏大的編年體史書的典範。可見,治學務必嚴謹,文人切忌輕浮。急功近利的文人是寫不出傳世佳作的。

熱詞:

  • 文人
  • 秀才
  • 狀元
  • 文革
  • 資治通鑒
  • 隨感
  • 寫作
  • 司馬光
  • 金臺
  • 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