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文藝界委員談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生産應以保護為前提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9日 23: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政協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柳編、竹刻、染織……如今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非遺”的生産性保護方式受到廣泛肯定。如何客觀分析和進一步規範生産性保護方式,成為文藝界全國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在“非遺”保護中,根據“非遺”自身特點和內在規律而實施的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産性保護等多種保護方式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生産性保護主要是指傳統手工技藝及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等類項目,在具有生産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藝為前提,借助傳承、生産、營銷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轉化為文化産品的保護方式。田青委員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情況非常複雜,只有某一些可以進行生産性保護,一定要區別清楚,並且在生産性保護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維護手工藝技藝的特質,不能用現代化大生産來替代。

  作為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其文化內涵和技藝價值要靠人的手工創造來體現發揮,而其保護與傳承也只有在生産實踐中才能真正地實現。很多傳統手工技藝都非常精細,如果用現代化、工業化的生産方式介入,天然技藝就變成流水線生産,成為一秒鐘生産一個的倣造品。這種現代化生産的結果不但沒有保護好非遺,反而令傳統文化就此中斷。“非遺生産性保護要慎談‘發展’二字,重點是保護”,田青委員説。馮驥才委員也認為非遺生産性保護一定要謹慎,要根據具體項目做具體分析,不能簡單把生産性保護理解為産業化發展,一定要以保護為前提。

  王文章委員介紹道,目前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項目面臨著利潤低、稅負重、信貸難等困難。例如土族盤繡,其做工精細,針法巧妙,蘊含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和鮮明的民族風格。一幅小件的盤繡作品需要藝人工作兩周才能完成,但市場價格只有300到500元,除去應繳納的相關稅收後,所剩無幾,類似的情況在很多項目中都存在。由於負擔沉重,利潤微薄,許多年輕人覺得從事這個行業賺不到錢而不願意學習技藝,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為此,王文章委員建議國家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的政策扶持,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可持續保護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礎。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生産性質
  • 生産實踐
  • 文藝界
  • 委員建議
  • 保護方式
  • 非遺
  • 手工技藝
  • 竹刻
  • 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