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人民網北京3月17日電(記者蔣琪、曹華)今天上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學術峰會在北京舉行。在第一單元以“中國與世界經濟應對長期衰退風險”為主題的討論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劉鶴表示,有些學者根據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做法,把中國經濟成功歸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的成功,這種看法不太符合實際,也容易産生誤導。他認為,中國經濟過去發展取得一些成績的主要原因有五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實現了社會生産發展力水平總體躍升。最近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又有了一些新的經驗,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的做法都極為關注。他認為,中國經濟過去發展取得一些成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點。
第一是,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改革開放發生於十年文化革命之後,對文化革命負面作用的反思和從中得到的經驗教訓推動了中國的發展;二是,從時代的背景來看,中國堅定不移推行對外開放,發生在第三次技術革命以後;三是,從激勵制度的安排來看,中國高度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四是,正確發揮政府應當發揮的作用。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水平和商業周期的不同階段,中國和市場兩者的互補形勢有很大的區別,但總得來看中央政府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和引導結構變化方向上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同時逐步減少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注入大量精力,由此形成了地方經濟的競爭對國民發展也提到重要推動作用;五是,選擇了有中國特色的改革路徑,在保持社會政治制度穩定的前提下,中國的改革始終注意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基層積極性的有機結合,改革總體有序可控,而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休克療法。
劉鶴表示,以上五點並不是理論的概括,而在實踐中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他認為,有些學者根據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做法,把中國經濟成功歸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的成功,這種看法不太符合實際,也容易産生誤導。在應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當全球經濟處於自由落體狀態的時候,我國政府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直接干預,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也確實還有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只是應對危機的短期做法,並不能反映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全部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