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作家彭荊風:網絡文學需要“大浪淘沙”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9日 00: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月16日,彭荊風在中國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上簽字。趙書勇攝

  中新網昆明3月16日電(趙書勇)“網絡文學的發展值得肯定,但能否成為傳世經典,需要‘大浪淘沙’”。中國著名作家彭荊風16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

  “網絡作家們很有才氣,且內容開放,思想自由,他們的作品有着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彭荊風認為,這是網絡文學興起和發展的基礎。但由於網絡文學作品大多創作周期較短,使質量受到一定限制。

  “玉不琢,不成器。”文學作品創作周期短,難免存在打磨不精的問題,但也有成功的案例,彭荊風舉例説,《盜墓筆記》的結構不錯,故事也引人入勝,不但能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在文學藝術技巧方面也很好。

  作為中國魯迅文學獎獲得者,83歲的彭荊風對待文學創作的態度以嚴謹著稱,他花整整12年的時間創作長篇紀實文學《解放大西南》,該作共修改了11次,手稿重達27公斤。在此經驗之上,彭荊風認為,網絡文學要持續健康地發展,必須經得住時間和讀者的檢驗,必須精雕細琢。

  “大眾性的網絡文學,好的壞的作品共存,嚴肅與不嚴肅的思想相互交錯。”彭荊風表示,真正好的文學作品都需要有時間的沉澱和豐富的人生體悟。吸引眼球只是其中一個元素,最重要的還是作品本身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文學價值以及藝術價值。

  當代中國開放的學術氛圍和自由的社會思潮,讓眾多的網絡作家走到公眾的視野。但是,真正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的網絡作家不多,尤其是對作品可能會帶來的社會影響負責的人更少。“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但是有的網絡文學在“高尚”方面是失敗的。彭荊風認為,網絡作家也應該樹立責任意識、精品意識。

  彭荊風是江西萍鄉人,中國作家,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已出版作品20餘部,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説《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完)

熱詞:

  • 彭荊風
  • 網絡文學
  • 人生體悟
  • 作家協會
  • 網絡作家
  • 解放大西南
  • 驛路梨花
  • 魯迅文學獎
  • 盜墓筆記
  • 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