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法治圖文 >

魯迅文學評選首次設立監察組 監督賄選泄密(圖)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2日 0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核心閱讀】

  對於一個中國文學的最高獎來説,重要的不是有沒有爭議,而是如何面對爭議

  11月9日晚,浙江紹興大劇院長長的通道前,30位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以下簡稱魯獎)獲獎作家像明星一樣走過紅地毯,在墻壁上鄭重簽下名字(見右圖)。長長的鏡頭追隨著他們,儘管嫻熟于擺弄文字,很多作家面對閃光燈仍然緊張。

  這一次,魯迅文學獎第一次選擇了以更加娛樂化的方式“包裝”作家。

  這是一個以魯迅名字命名的不眠之夜,頒獎前後其實並不平靜。

  對於這個擁有十幾年曆史的國家最高級別文學大獎之一,其評選過程到底是怎樣的?評獎中凸顯了中國當代文學存在的哪些問題?當作家走上紅地毯,文學正在以另一種方式接近大眾,會引發怎樣的思考?紅地毯上,留下的是一串串問號。

  “意外因素”引發公信力危機

  硬傷如不及時治療,會成為永遠的痛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是工作量最大、工作做得最細的一次評獎。”參與評獎全程的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辦公室主任胡平感慨道。

  據他介紹,1009篇(部)申報作品都在網上公示。根據意見和信息,進行調查核實。為嚴肅對待,此次評選還專門加強了初評機構。以往每門類一般7人左右,此屆每門類13人,7個委員會共計91人。第一輪篩選幾乎淘汰掉了一半作品,然後分兩組交換,確保每部作品都經6人以上閱讀,並在13人委員會上討論。

  “跟以往比,本屆魯獎的評選在程序上做了很多改進。”胡平説。

  “改進”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首次設立了紀律監察組,由3名中國作協紀委組員和6名外地作協紀委組員組成,中國作協黨組成員任組長。其職責是監督是否存在違反評獎條例規定的情況,是否有賄選,是否存在泄密事件,並受理舉報、投訴。

  中國作協機關紀委書記王克告訴記者,“沒有發生影響公正評獎的問題。”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冰也表示:此次評獎“堅持了公平、公正、公開”。

  然而,這似乎並不能讓公眾停止質疑,特別是魯獎作品公示後,一位名叫“洛天”的網友,發帖質問:“評獎到底誰説了算?到底是哪些人在主導評獎?獎項評選到底走的是什麼機制和程序?”這個呼籲“評獎機制透明化”的帖子,在網上得到廣泛附議。

  這讓評委會始料不及,也覺得委屈。特別是,引發“公信力”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現在被網友戲稱為“羊羔體”的幾首獲獎作者的生活小詩,而詩人是一位官員。

  有網友表示,用這個“偶然因素”來質疑評獎公信力,既是對作者不公,也是對評委不公。不過,它直接催生了網友與媒體擅長的“追問”與“搜索”。而一追一搜間,竟翻出了往屆“終評委員獲獎”、“賄選”等舊賬。

  其中,最授人以柄的是,在上一屆魯獎評選中,擔任評委的雷達、李敬澤、何建明和洪治綱,同時成為該屆獲獎者。多達4個終評委同時也是獲獎者——這似乎又印證了廣大網友質疑的“公信力危機”。

  面對質疑,評委會沒有對這一事件作出任何回應或採取任何“修復”措施,包括收回獎項,又難免讓讀者與網友更覺其中“有貓膩”。

  其實,評委會並非沒有“修復”之舉。胡平介紹,對評委作品申報,這一次,他們嚴格把關。“我們曾發現有評委是某套叢書的編委,而這套叢書的一本也要參與申報,在我們的建議下,這本書回避了。”有評委因此還認為“矯枉過正”了,認為這樣做會讓一些非常優秀的作品“被規避掉”。

  不少評委更因此感慨:對於一個中國文學的最高獎來説,應避免這樣的低級硬傷。而一旦發生,則應該有公開的、及時的糾錯彌補機制,捍衛公信力。否則,不及時治療,硬傷會像一根刺,隨時引起痛感,反復被人提醒。

  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

  文學走近大眾,就要敢於接受非文學挑剔

  頗具創新意味的是,魯迅文學獎今年首次聯合中國作家網、TOM網,通過網絡和手機舉辦競猜活動。

  “這是為了促使文學更接近大眾。”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新聞發言人陳崎嶸介紹。

  他進一步解釋,完全以讀者的興趣品味、以銷售量為指標進行文學創作是不適宜的;但如果完全不考慮讀者,也不合適。“這個活動,對大眾來説是個藝術欣賞的過程,對文學界來説是個聽取民意的過程。”

  陳崎嶸希望的“文學接近大眾”,的確做到了,但卻是以一種意外方式——靠官員車延高的幾首生活小詩。

  這的確有點黑色幽默。胡平説:“希望用文學的標準來看待文學。”這一提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力挺。然而,也有人提醒説,當純文學積極走向大眾,當文學獎希望得到公眾關注,就不可避免地帶來“大眾關注”的另一面——文學的標準一定也做不到“純”。

  “成為公眾明星,你肯定得遭遇狗仔隊,就得有像明星一樣面對棒殺和捧殺的勇氣。”一位報告文學作家兼記者的“半個圈中人”這樣説。

  有學者表示,引起猜測和質疑也恰恰反映了公眾對魯迅文學獎較高的關注度,同時又為認識問題帶來一些啟示,應該説是文學的福分。“對於大眾來説,很多獲獎作家的名字仍然陌生。文學不管以何種方式引發爭議,都可以轉變為一件好事,對此,我們要持有寬厚包容的心態。”一位評委説。

  軍旅作家彭荊風,此次以一部《解放大西南》獲報告文學獎。這部作品主要描述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圖景,卻少有人知道,他12年創作,十易其稿。為查證史實,他還特地送交中國軍事科學院審稿,但作品發表後,仍有一些軍事發燒友指出作品存在幾十處硬傷。面對網友的指出,彭荊風表示,將認真對待,一一再核。“網友的關注、批評,是為了讓作品遺憾更少。”

  這位年過八旬的報告文學家,為“文學走近大眾”做出了另一種表率。

  被大大忽略的翻譯獎問題

  文學獎如何真正成為一種導向

  頒獎晚會上,車延高“最受矚目”;而另一位,卻“最感遺憾”。他就是張振輝,文學翻譯終評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魯迅文學獎將翻譯納入評獎,表示對文學翻譯事業的重視,但評選結果卻不如預期。”張振輝對此次翻譯獎的空缺,很是痛心疾首。

  張振輝告訴記者,文學翻譯獎項的空缺,對中國翻譯界來説,是個重要警示。“現在不少出版社和作者,為了儘快推出譯著佔領市場,時間過於倉促,普遍存在搶譯、趕譯的現象,以至翻譯疏漏層出不窮,包括很多翻譯表達不貼切、不準確。”

  “翻譯獎項空缺,還反映了文學界與翻譯界溝通乏力的現狀。”有評委指出,“未來的翻譯作品,完全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更寬廣一些。”

  反思的,還有“魯獎”本身。

  詩歌終評委鬱蔥説,經過網絡炒作“羊羔體”這個“事件”,中國作協的確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網絡時代,評委應該反應更迅速,跟上網絡時代的速度。”他建議,初評之後要儘快終評,減少拉關係的時間和不當炒作的空間。

  同時擔任本屆魯獎文學翻譯初評和終評委員會主任的翻譯家藍仁哲則希望,以後可以向社會明確公示參評條件和獲獎標準,並在徵求文學翻譯界和廣大公眾意見的基礎上修改條件和標準。

  對於走上紅地毯的魯獎及文學創作來説,這一次的爭議,也許是幫助他們劃向更遠方的船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