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圖文:丹江口水下文化遺址將“浮出水面”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8日 12: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楚天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考古專家借助高科技儀器勘測水下文物

  本報記者周治濤

  去年4月22日,“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武漢基地”落戶黃陂木蘭湖畔,這也是國家文物局首次在我國內陸設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基地。昨日,記者從省文物局了解到,該基地最先啟動的丹江口水庫水下文物調查前期工作已結束,考古專家已獲得水庫水下文物的探測數據,經過電腦處理後,水庫文物“容貌”有望于本月底掀起“神秘蓋頭”。

  欣喜 丹江口水庫水下文物“繪之欲出”

  上世紀70年代,位於淅川縣倉房鎮境內,丹江口水庫西岸的下寺遺址挖掘出一千多座墓,出土數萬件文物,隨後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水庫中潛藏了多少文物,無人知曉。湖北省考古專家羅運兵認為,利用聲納物理勘探繪製的“文物地圖”或能給出相關答案。

  去年下半年,我省啟動丹江口水庫水下文物調查,作為“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武漢基地”第一階段工作擬探測的文物點,均州古城,周府庵,淅川縣龍城遺址三個文物點納入調查範圍。

  羅運兵介紹,調查中考古專家利用GPS定位儀器,水底成像系統、淺地層剖面儀和旁側聲納系統等高科技水聲探測設備,對丹江口水庫主要文物探測點進行了全面勘測,獲得了第一手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專家近期將通過計算機繪出可視化的“文物地圖”,為今年4月份啟動的人工水下探測提供依據。

  憂慮 專家不夠用區域合作有待加強

  目前,國家文物局已將內陸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納入“十二五”全國文化遺産事業規劃。湖北武漢輻射長江全流域江河湖泊,擁有長江水利委員會等眾多與水利有關的科研機構,此前具有成功打撈中山艦的實踐經驗等眾多優勢,隨著我國首個內陸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基地建成,將有效推動內陸水下文物保護。

  “但基地的相關功能目前還無法全面發揮出來,並且水下文物考古專家不夠用。”省文物局文物處相關負責人昨日表示,位於黃陂的基地尚在規劃建設中,不會影響相關考古工作的開展。

  據了解,目前本地專業的內陸水下文物探測專家僅有4人,遠遠無法滿足探測需求。“眼下的問題除了人員緊缺,區域合作也有待加強。”羅運兵説,該基地此前已經與江西等地考古部門合作,在鄱陽湖等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方面進行探測,但在其他一些地區仍缺少合作的推動。羅運兵表示,除了資金扶持,內陸水下文化遺産的保護迫切需要各地文物部門的合作。

熱詞:

  • 水下文物
  • 丹江口水庫
  • 考古專家
  • 文化遺址
  • 文化遺産保護
  • 文物地圖
  • 基地
  • 區域合作
  • 龍城遺址
  • 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