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學術欺詐入刑,莫如完善評價體制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04: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黃河時評

  學術欺詐入刑,莫如完善評價體制

  萬吉彥

  近年來,造假、抄襲等醜聞縈繞著學術圈。“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閆希軍建議,應設立“學術欺詐罪”。(據3月9日《中國青年報》)

  學術造假,是一件極為惡劣的事情,將學術不端行為入刑,其他國家早已有之。美國對於學術不端行為者給予開除公職或者刑罰處罰。韓國國寶級的重量人物,被譽為“韓國克隆之父”的黃禹錫,因學術造假,韓國有關部門一直咬緊不放,直至給予刑罰制裁。

  由於學術領域的特殊性,與之相對應的懲處措施十分必要。但在我國,學術造假已成半公開化的趨勢。從青年學子,到高校教師,甚至個別院士、有威望的科學家都捲入其中。當學術造假不再是個案而是一種現象時,單純依靠刑事處罰來遏制學術造假的蔓延,究竟效果如何,這不得不值得我們思考。在美國,每年接收到的舉報達數千起,而最終進入正式調查、可能屬實的只有幾十起。

  高校問題研究專家熊丙奇教授説:“學術失范,有學者自身道德方面的原因,但更多是由於當前的學術體製造成的。”現行學術評價體制,對學術成果依舊採用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的僵化量化形式。聘用、晉陞、資金分配、科研經費等都依靠論文數量為依據。學術是最需要時間的領域,有些研究多年之後或許才有成果,有些研究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有些或許耗費很大精力也沒結果。在量化管理的體制下,不少學者的不端行為,其實是各類不合理的量化指標逼出來的。在片面追究數量的要求下,急功近利、浮躁虛假難免成為學術常態。

  如果是學術體制的原因,光靠嚴刑峻法,是難以徹底根治學術造假行為的。學術機構不同於一般的行業,是最需要創新管理的地方。有關部門制定政策,特別是完善學術評價機制方面,應該充分考慮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讓制度成為科研人員靜心坐下來做學問、搞研究的保障。如此,將會最大限度地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才不是一句空話。

熱詞:

  • 學術造假
  • 學術不端行為
  • 學術評價
  • 學術體制
  • 建設創新型
  • 學術失范
  • 學術成果
  • 兩會
  • 學術機構
  • 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