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億利資源集團公司董事會主席王文彪一直倡導荒漠化土地治理,《公益時報》記者從億利資源集團獲悉,今年兩會提案,他也在這方面提出了建議,倡導大力鼓勵社會力量治理荒漠化,積極拓展土地利用空間。
據權威預測,未來20年,我國人口將超過14億,土地缺口將高達10億畝。同時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堅守。另一方面,我國的荒漠化、石漠化和鹽鹼化等未利用土地面積卻高達30多億畝,其中荒漠化土地26億畝,鹽鹼化土地約5億畝,石漠化土地約5億畝。據有關專家研究和成熟案例證明,中國26億畝荒漠化土地中的生態環境彈性較大,降雨量相對較多,歷史上曾經遭受過人類破壞的荒漠化土地是可以治理利用的,且每畝改造成本約2000元左右。而鹽鹼化和石漠化土地的改造成本卻要高達五六萬元。改造治理荒漠化土地成為解決我國可持續發展用地的必然選擇。
據王文彪介紹,以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為例,其主要做法是在內蒙古自治區鼓勵沙産業發展、保護草原生態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按照産業化治沙的舉措,從農牧民手裏轉租沙地,開展規模化的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甘草天然藥業、沙漠旅游、清潔能源新材料等沙漠綠色經濟産業,目前億利資源已綠化沙漠5000多平方公里,帶動了十幾萬沙區百姓脫貧致富,有效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保護了京津地區的生態安全,創建了一個"投資多元化、收益市場化、治理社會化"的沙漠治理新機制。
一個原本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事業,變成了企業收益、生態改善、農牧民致富的新興産業,成為我國西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新亮點。
産業化治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遭遇了政策瓶頸。企業在産業化治沙過程中,仍要佔用工業用地指標,繳納土地出讓金以及其它各種稅費,並且得不到國家的任何補助資金。更為突出的是土地使用權的深層次問題。按照我國現行土地政策,農民沙地承包期一般為30年。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綠色經濟的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企業經過二、三十年的治理,剛見到成效,就面臨沙地使用權到期的問題。這種不確定性極大地影響了企業長期投入的積極性,治沙事業受到更加嚴峻的挑戰。
提案中稱,荒漠化土地治理和改造不僅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偉大事業,更是一項實現我國土地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性事業,建議將其列為國家戰略,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大力引入民間資本,促進"土地再生",拓展土地利用空間。
王文彪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賦予治沙企業沙漠長期使用權。建議國家延長荒漠化等未利用土地的使用年期至70-100年,並以最優惠的土地出讓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實施産業化治沙。
第二、給予治沙企業各項優惠政策。主要包括,實行差異化的土地政策,在土地性質和用途不變的前提下,可出讓沙漠等未利用土地給有意治沙的企業或個人,並確定治沙期限和目標,返還企業治沙土地的土地出讓金,免徵土地資源管理費。第三、開展産業化治沙試點示範。鋻於産業化治沙的模式、技術和機制已經比較成熟,建議國家選擇內蒙古的庫布其沙漠、科爾沁沙地和騰格裏沙漠進行試點,出臺相關土地、科技等方面的政策。
(於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