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加緊保護城市文化遺存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5日 0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特派記者 張駿

  一邊是各地新建各種倣古假建築,一邊是一些歷史建築因缺乏修繕而破落或被拆除。陳福今委員在全國政協大會發言中提出,“建設性破壞”、“保護性破壞”、“拆除式維修”等事件屢有發生,反映出在如何處理文化遺産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如何科學保護文化遺産方面,仍然存在法律、制度上的缺失以及認識上的誤區。

  “隨著城市建設飛速發展,一些城市在規劃建設中忽視了城市文化遺産存在的意義,對歷史文化遺産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使得一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遭受破壞,城市歷史文脈被割裂,城市文化遺産瀕臨危境。”金建華委員説,應以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和真正科學的態度,保護好城市自身的文化傳統,保持城市發展的連續性,才能創造出城市恒久的文化魅力。

  金建華認為,現在城市大多千城一面,很大程度上是以“功能城市”代替了“文化城市”。“濟南被稱作泉城,景德鎮被稱作瓷都,杭州被稱作人間天堂,奧地利的維也納被稱作音樂之都等,都是特有的個性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滅的城市特色。”他説,保持城市個性和特色,就要留住城市的文化記憶和城市自己的故事,努力恢復原有的文化生態色澤。必須注重對歷史文脈的延續,對城市文化特徵進行準確定位。維護好城市格局、風貌以及空間特徵、整體環境、人文精神等。文化遺産是城市文化生態的基礎,要把文化遺産的價值體現出來,還必須正確把握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通過細緻的普查摸清文化遺産“家底”,以現有的文化遺存為支撐,處理好城市規劃建設。

  在文化遺産特別是古建築保護問題上,有一個現象值得深思。孫忠煥委員提出,所有第一線操作的基本都是50歲以上的老工人、老面孔。“培養古建築修建技術力量,使我國大量的古建築得以及時維修、延緩生命,已迫在眉睫。”

  “技藝要求高、體力消耗大、施工效率低,古建築木構件複雜多變、施工工序多,很難大規模使用現代化機械設備。”孫忠煥建議,首先要提高古建築技工的待遇,其次是高校建築系要開設古建築專業,加大古建築木作、石作和油漆作等稀缺工種的技師隊伍培養。“這不僅是在保護古建築,也是傳承傳統古建築修繕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途徑。” (本報北京3月12日專電)

熱詞:

  • 文化遺存
  • 城市特色
  • 城市格局
  • 城市文化
  • 歷史文脈
  • 施工效率
  • 建設性
  • 千城
  • 歷史建築
  • 音樂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