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價值億元的唐代古琴 千年後再展音色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5日 0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重慶晨報訊 (記者 李晟)一曲《平沙落雁》,從産自千年之前的唐代古琴中緩緩流出。昨天下午,廣陵琴派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古琴家馬維衡,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內,用自己高超的技藝,在價值上億元的唐代古琴的陪伴下,免費為市民們帶來了《歷代名琴賞析》講座。

  唐代古琴千年之後還能再展當初的音色嗎?隨著古曲《憶故人》和《平沙落雁》的奏響,美妙的旋律讓現場觀眾陶醉不已。

  “一張古琴,正常情況下的製作週期在一年左右,從木頭到上弦結束,要‘上手’400多次。”馬維衡介紹道:“一個好的斫琴師,他必須精通音律,在彈琴技藝上有較高的修養,還要有相當的木工經驗,最後,還要是一名高超的漆藝藝術家。”

  斫琴,有點像做一件揚州漆器,同樣要做灰胎,鹿角灰與生漆調和成“泥子”,然後遍佈琴體周身,晾幹打磨,如此過程將重復40多遍,直至琴身最為細膩。

  制琴為何稱之為“斫琴”?馬維衡説,字典裏解釋“斫”有“刀斧砍削”之意。《莊子 天道》裏有“老斫輪”的説法,“年逾七旬方為斫輪老手”,意指有豐富老到經驗的人。

  輕撫著手中的唐代古琴,馬維衡説,在三峽博物館館藏的45張古琴圖錄中,“襄”琴排名第一。馬維衡説,琴人的名字寫在琴聲中,但古琴的名字一般刻在琴底板的項部。“襄”用篆文刻成,而且是流行于宋代的“國朝官印”九疊篆體,筆畫折疊堆曲,均勻對稱,就像一個方形官印,深蓋琴上。

  琴銘記載了此琴先後有兩任知名主人“莆陽蔡氏”和“子京”。“莆陽蔡氏”即北宋大書法家蔡襄(1012~1067年);“子京”即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1525~1590年),同時也是著名的書畫家。

  馬維衡説,古琴名襄,可能來源於孔子琴師襄這個典故,近現代仍有學生把老師名字用來命名自己的琴;還有一種可能,這張琴曾經是蔡襄的,所以刻了一個“襄”。

  為了讓聽眾們更好地領略古琴風采,馬維衡親手奏響了唐代古琴,輕音繚繞,拉近了古琴與聽眾的距離。

  價值億元的唐代古琴 千年後再展音色

  作者:李晟

熱詞:

  • 古琴
  • 唐代
  • 音色
  • 廣陵琴派
  • 子京
  • 平沙落雁
  • 憶故人
  • 莆陽蔡氏
  • 老師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