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公車陽光上路,還須社會監督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09: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街談巷議

  為整治公車私用,廣州市公車自去年8月統一安裝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北斗”運行半年來,成效如何?最近官方通報稱,全市公務用車行為不斷規範,行政成本明顯下降。公車裝“北斗”,每月每車平均行駛里程從原來的1769公里降為1265公里。記者算賬得出,全市8360輛公車每月少跑了400多萬公里。

  安裝“北斗”後,廣州黨政機關的公車每月可少跑400多萬公里,媒體此前還報道了黃埔區公車費用下降了四分之一。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大致是可信的。顯然,有數據説話,成績不容抹殺。用官方的説法,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由此,我們不難體會相關部門收穫“戰果”後的喜悅。依照過往經驗,總結、宣傳、推廣或許隨之而來。

  顯然,公務用車背後的“車輪腐敗”問題,已為公眾深惡痛絕。對此,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出招整治。利用高科技手段定位監控,短期來看,似乎立竿見影,行之有效。但放之長遠,效果如何,或者能否從根本上遏制“公車腐敗”,卻還待觀察。

  最簡單的問題在於:公車安裝“北斗”,誰來監督?對違規者如何問責?問責是否能夠確保到位並持之以恒?倘若這些問題都由紀檢、監察部門一手操辦,最終難免落入內部監管“左手打右手”的窠臼。在常人眼裏,監督與被監督者某種程度上是“利益共同體”,因而對“兄弟單位、同事同行”間違規行為的處理,恐怕就有著更多的“靈活”空間。

  當然,這並非否定“北斗”之於公車治理的價值,而是説,這種技術手段終究不是治本之策,甚至可説是“公車陽光化”之路上的一個花絮。從理論上説,公車治理其實並不難,其關鍵在於兩點:一是信息、監督機制要公開透明,公車使用必須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尤其是在當下,公車與私車在外觀上應有標誌性的區別,不能公私混淆,這樣才能讓公車腐敗無所遁形;二是在此基礎上,提高公車腐敗的風險成本,對違規者予以嚴厲處置。

  然在現實中,這兩點卻無不阻力重重,其原因就在於上述兩點的核心指向了對權力的約束和監督。這也正是公務車改革雖已8年但效果並不佳的癥結所在。顯然,社會監督缺位,僅僅依賴內部監督的公車整治,就如一條腿走路,能行多遠,是需要打個問號的。

  苗蠻子

  苗蠻子

熱詞:

  • 北斗
  • 公車使用
  • 公車私用
  • 利益共同體
  • 戰果
  • 蠻子
  • 監督機制
  • 內部監管
  • 公務車改革
  • 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