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宋曉梧:近年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傾向愈演愈烈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1日 1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人民網前方報道組)今天上午9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多名政協委員將就有關議題作大會發言。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原副主任宋曉梧:各位委員,我發言的題目是《合理劃定界限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結構調整步履維艱。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模式,“十五”、“十一五”就提出來了,至今進展緩慢,事實説明有待改革攻堅,尤其需要界定政府和市場界限,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如果説,前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特色是政府行政主導,這一運作方式能集中各種資源把GDP搞上去,那麼在新的發展階段,應當看到這一運作方式導致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剪不斷”,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理還亂”。一些人認為,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密碼”。單純從GDP增長的角度看,地方政府競爭居功甚偉,但積累的一系列的問題日漸顯現,如重復建設、産能過剩、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尤為嚴重的是,地方政府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模糊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還為權錢交易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近年來,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層層分解下達或變相下達GDP、投資、招商引資、重大項目等各种經濟指標。為了完成這些經濟指標,有的黨政工團齊動員,有的層層考核到街道。地方政府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使宏觀調控發生嚴重扭曲,國家調控的對象主要不是市場而是地方政府。地方又普遍追求高增長、大投資,中央為了保證地方高指標所需的煤電油運,實際形成地方調控中央的局面。

  以“十二五”規劃中GDP增長指標為例,中央預期7%,各省、市、區的指標加權平均為10.5%,比中央的高出50%。這種狀況普遍出現,責任不在地方,而在相關體制機制不適應發展方式轉型的要求,這也表明體制機制不改不行了。  

熱詞:

  • 政府與市場
  • 地方政府
  • 十一五
  • 十五
  • 密碼
  • 政府行政
  • 基礎性作用
  • GDP增長
  • 體制機制
  • 經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