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理財産品集體巨虧是否有貓膩?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9日 1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臨近3 15,銀行理財産品集體曝出巨虧再度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各地消費者投訴的重點主要是前幾年購買的QDII産品,此外還有一些投資股市的非結構化産品。業內人士指出,一些挂鉤金融衍生工具類的QDII産品設計相當複雜,普通投資者根本看不懂,甚至專業人士都很難弄明白。儘管預期收益率很高,但虧損起來也是“無底洞”。(3月6日《新華日報》)

  銀行理財産品集體巨虧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讓消費者想不明白的是,銀行在廣告裏都説是專家在理財,可這些“專家”怎麼總是一次次的在理財産品上載跟頭,把客戶的血汗錢往水裏扔?

  預期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産品同樣有著高風險,這一點並不難理解。但銀行在宣傳推廣這些理財産品時有沒有向客戶充分提示風險,還是把重點放在那虛無縹緲的“高收益”上,對風險一筆帶過,甚至只在産品説明書上才有風險提示呢?

  雖説投資者簽訂了理財産品協議書,等於默認了理財産品條款,須自己承擔投資風險。但這些理財産品條款並非沒有值得商榷之處,其中往往隱藏有相當多的霸王條款。如作為投資管理人的銀行不僅不需要為投資失利承擔任何責任,反而一分不少的照收管理費、服務費和手續費。如果投資獲利,回報超出預期,則超過預期年投資收益率的收益多半會成為銀行的投資管理費,肯分給投資者的超額收益則屈指可數。顯然,無論理財産品是賺是賠,銀行都穩賺不賠。這自然無法提高銀行管好理財産品的責任心。甚至難免有人惡意操作理財産品,通過製造客戶虧損為自己謀利。以一些外資銀行頻頻出現巨虧的理財産品為例,就曾有業內人士指責其産品設計極不合理,虧損可能遠大於贏利。是外資銀行的理財師真的不懂理財,還是有意為之,恐怕就只有他們自己心裏最清楚了。

  對集體曝出巨虧的銀行理財産品,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不能坐視不管,應徹查出現巨虧的理財産品背後有無貓膩,還消費者一個公道。即使銀行在推銷理財産品時已經盡到了告知責任,産品設計和操作也沒有大的問題,對那些理財産品虧損較多的銀行仍要採取一定的限制措施,要求其暫時停止或減少高風險理財産品的發售,同時對理財部門進行適當調整,避免重蹈覆轍。

  對銀行理財産品的日常監管也需加強。不僅要落實好今年起施行的《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的規定,嚴格規範高風險理財産品的銷售,禁止銀行銷售風險收益嚴重不對稱的含有複雜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財産品,還應適當增加銀行的理財産品銷售風險,如要求銀行在理財産品出現虧損時按比例分擔損失並免收管理費、服務費和手續費。以便讓銀行真正把自己的利益和投資者綁在一起,避免出現投資者巨虧,銀行照樣賺錢的怪事。

  銀行理財師也不能只進不退,應按其實際投資經營業績而非為銀行所賺利潤的多少來進行定期考核,對虧損較多者要建立黑名單制度,暫時或永久取消從業資格,通過優勝劣汰來提高理財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熱詞:

  • 理財師
  • 産品設計
  • QDII
  • 投資者
  • 專家
  • 無底洞
  • 新華日報
  • 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
  • 金融衍生工具
  • 外資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