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探測器帶回小行星礦物 揭太陽系岩石演變之謎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7日 02: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科學家近日對小行星探測器帶回的首個小行星礦物進行研究,發現了漂浮在太陽系周圍的岩石的演變之謎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日本小行星探測器帶回首個小行星礦物,科學家近日通過對小行星礦物的研究發現了漂浮在太陽系周圍的岩石的演變之謎。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27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日本“隼鳥(Hayabusa)”號小行星探測器採集到了近地小行星“絲川(Itokawa)”表面的微小塵埃樣本。實際上,“隼鳥”號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原本以為失敗了,但發生了奇跡。“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在2003年發射後不久,它被一個巨大的太陽耀斑灼燒。它在2005年與“絲川”小行星交會時,控制人員失去了對其探頭的控制。即使它最後降落在550米寬的“絲川”小行星上,但樣品採集任務失敗。在日本的小行星礦物採集使命成為人類智慧的象徵時,2010年6月13日,“隼鳥”在澳大利亞內陸燃燒之前,樣品返回艙脫落。艙安全著陸,緊張的等待後,科學家發現,儘管採樣返回機制失敗,但小行星塵埃奇跡般地落入了樣本返回艙。“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被燒著,顛簸、旋轉、消失,然後再次被發現,但“隼鳥”最終完成了其使命,科學家現在研究小行星塵埃的1500個微小顆粒。

  現在,日本岡山大學(Okayama University)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其中的五個顆粒發現,“絲川”小行星由曾經不斷高速運行的微小隕石形成。這些微小的顆粒只有40微米大小,只有人類頭髮寬度的一半。

  科學家對這些小行星微小顆粒在顯微鏡下進行了研究。嵌在顆粒中的微小隕石坑、斷裂,甚至熔化的微小隕石都是這些樣品的證據。這些微流星體必須在納米尺度衡量,以解釋隕石坑。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它們必定是以每秒3至6英里(每秒5至10公里)的速度移動,換句話説,時速為11000至22000英里(18000至36000千米)。研究人員説,嵌在這些塵埃顆粒的證據,再加上太陽風粒子的影響,被統稱為“太空風化”。

  小行星攜帶有關我們太陽系早期歷史的關鍵信息,它們是行星物質積聚足夠的質量形成真正的行星的中間階段。因此,研究其微觀尺度上的形成物可揭示這些原始的星體。原始表面樣品不能在地球上的隕石中發現,因為其表面一層在進入地球大氣層中被燒燬了。

  但是你可以在納米尺度上解釋太空物質高速碰撞的影響嗎?數百萬到數十億年裏,這些太空岩石互相碰撞。雖然小行星碰撞的機率比較低,但在太陽系的演化史中,它發生的次數足以産生大量的碎片。這些碎片,就其性質而言,它們非常有活力,而且太空中沒有大氣減緩碎片向下落的速度,它們最終擊中了其它太空岩石。雖然碰撞充滿活力和具有破壞性,但這些太陽系的原始碎片的累積,最終“打造”了行星,因此,日本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最終創造了我們今天生活的太陽系的一個基本的機制。(尚力)

熱詞:

  • 太陽系
  • 探測器
  • 隼鳥
  • 岩石
  • 礦物
  • 返回艙
  • 太空
  • 絲川
  • 打造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