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菜農賣一毛 市民買一塊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6日 1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本報記者 賈瑞君 趙 琳 魏 然

  去年冬天以來,包括我省在內的多地大白菜滯銷,引起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教授解士傑的關注。他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白菜在農民的地頭收購價每斤只有0.1元左右,最低甚至只有0.05元,而在超市裏仍然賣到每斤0.8元甚至1元錢。從田間地頭到大型超市,白菜價漲了10倍。一方面絕大多數白菜種植戶血本無歸,另一方面城裏的市民依然沒有買到便宜菜。“菜農賣一毛,市民買一塊”,賣難買貴的困局依然難解。

  “兩頭都抱怨,中間不吭聲。菜農和市民中間隔了多少層?我們大多聽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埋怨聲,卻很少聽過中間層吭聲。”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農業展覽館研究部主任曹幸穗説,造成鮮活農産品“賣難買貴”的困局,與當前我國農業組織化程度低、流通環節成本大等有很大關係。鮮活農産品老百姓的日常需求量很大。但鮮活農産品到市民的餐桌,中間環節實在太多。比如,公認的運輸成本是抬高蔬菜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卡車大白菜從山東運送到北京,走高速公路得多少錢?一車白菜都給收費站還不一定夠過路費的!那怎麼能行?”

  即便是從地頭進了城裏,鮮活農産品還要面臨進城“最後一公里”的問題。進入銷售環節後,蔬菜的成本也會被層層加成。即便是到了超市,還有各種各樣的收費。“幾個環節下來,一毛錢一斤的大白菜自然就升到了一塊錢。”曹幸穗説,城市裏的老百姓會覺得菜越來越貴,感嘆菜籃子越來越重,而農村的菜農卻還在年復一年地感嘆賣菜難,賺不著錢。像高速公路、超市這樣的中間層賺取的利益顯然要比農民多,他們是不會吭聲的,因此最終造成“兩頭都抱怨,中間不吭聲”的局面。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國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劉昕認為,當前我國的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總體上依然薄弱,打破鮮活農産品“賣難買貴”困局,要以加強産銷銜接為重點,加快建設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正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的:“要創新農産品流通方式,探索建立生産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産品産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生産者與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賓館飯店、學校和企業食堂等直接對接。”

  其實此前國家有關部門也曾提出要縮短流通環節,實行農超對接,解決鮮活農産品“賣難買貴”問題。但曹幸穗認為,農超對接只是權宜之計,屬於只能在物價波動比較大時採取的短暫措施,最終還得靠市場和政府兩隻手來解決,而不能是僅僅靠政府去強行打破整個産業鏈條,全然不顧市場的本性。曹幸穗説,他在西部一些地方調研時發現,很多地方農超對接後,超市往往由於種種原因會成為違約者,即便是農民能拿回部分違約金,但農民又回到了賣難的困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發育中心主任林金星表示,應該從公益的角度去看待鮮活農産品流通,由國家出臺政策對菜農進行補貼,這樣不僅可以穩定物價,還能夠形成助農增收的長效機制。

  (本報北京3月4日電)

熱詞:

  • 鮮活農産品
  • 中央一號文件
  • 全國政協委員
  • 賣難買貴
  • 賣菜
  • 農民
  • 助農增收
  • 大白菜
  • 地頭
  • 流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