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解析“穩增長”與“保增長”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6日 06: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 劉錚、趙曉輝、趙穎)中國經濟增長情況和相關政策是今年兩會關注的熱點。

  同樣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曾全力以赴“保增長”,如今卻強調“穩增長”。一字之差,蘊含着怎樣差別,宏觀經濟領域的代表委員和專家給予了解析。

  方向性不同

  “作為宏觀調控的大方向,‘保增長’是全力向上‘托’的,必然是刺激性的;而‘穩增長’是努力使經濟增速‘走平’,相對偏向中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點出要害。

  雖然都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出臺的宏觀政策,但仔細研究起來,危機衝擊中國之初的情況和如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分析認為,“保增長”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初期,中國經濟受到嚴重衝擊、急劇下滑的態勢下,為緩解衝擊而出臺的應對之策。如今,激烈的動蕩已經過去,但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外環境卻更加複雜,經濟下行壓力和物價上行壓力並存,經濟增長需要穩定,物價也需要穩定,“穩增長”是自然的選擇。

  協調性不同

  應急之策,救所急之處;長久之計,重統籌協調。

  劉樹成委員指出,在2009年初中國經濟增速一度掉到6%平臺時,刺激增速以穩住就業成為首要任務,其他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很難兼顧。而如今在經濟從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轉變的過程中,須多重目標兼顧,統籌考慮經濟增速、物價、經濟結構,強調協調發展。

  “中國經濟經歷了‘V’形反彈和物價較快上漲後,不再需要大力度的刺激計劃,而要注意使經濟進入更加穩定、內生、自主的增長,為長遠的發展打好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強調。

  在楊子強代表看來,與“保增長”時出重拳、下猛藥相比,如今的“穩增長”寬嚴相濟,採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搭配,在保持大方向穩定的同時,突出了政策調控的前瞻性、靈活性和針對性。

  政策重心不同

  “‘保增長’是在特殊情況下把速度作為重點,先穩住陣腳再説。現在陣腳穩住了,局勢卻很複雜,自然會把政策重心轉向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東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艾洪德説。

  從外部環境看,歐債危機、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交織,對中國經濟産生長期、較大壓力。從國內看,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問題對依靠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方式産生了越來越大的制約,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産業結構失衡等長期性、深層次問題凸顯出來。

  “這時候的‘穩’,一方面有防止經濟增長‘失速’的考慮,鞏固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戰果;但另一方面也有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導向,為結構調整留空間。”楊子強代表強調。

  代表委員們認為,從今年“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中可以看出,“穩”是基礎,“進”是目標。要把內外環境變化形成的倒逼機制用好,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力求在轉變發展方式、推進體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新的發展階段塑造中國經濟新的核心競爭力。

熱詞:

  • 代表委員
  • 保增長
  • 全國政協委員
  • 穩增長
  • 國際金融危機
  • 兩會
  • 經濟增速
  • 宏觀經濟
  • 全國人大代表
  • 貿易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