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雷聲"大,"雨點"也要大-代表、委員談三江源保護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5日 1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 (記者吳雨、馬勇)“去年11月,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的消息一齣,我興奮了好幾天。”來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全國人大代表諾爾德告訴記者,“但眼下的關鍵是生態補償等機制落實較慢,雷聲大、雨點小。”

  “三江源”地區位於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養育了江河中下游地區超過6億人口,是中國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之一,被譽為“中華水塔”、“亞洲水塔”。青海省玉樹、果洛等四個藏族自治州正在這一地區。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也越來越脆弱,導致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澇災害頻繁,工農業生産也受到嚴重影響。”長期生活在“三江源”地區的諾爾德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由於草場退化、湖泊乾涸,當地一度出現了“生態難民”。

  2005年,中國政府投入75億元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能源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生態移民等部分項目已完成規劃。

  “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投入了大量資金,成效也初步顯現。”全國政協委員白瑪告訴記者,目前“三江源”局部地區生態狀況有所好轉,並呈現“增水、增草”勢頭。

  在批准實施的《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建立規範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及時掌握氣候與生態變化情況。

  “生態補償機制是長遠的。當地政府、百姓對於補償機制的實施關注度很高。但目前,生態補償機制和環境檢測等方面還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一些細則,進一步推進、落實。”諾爾德介紹,今年2月,青海六州藏區同時落實“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每名學生每年增加生活補助100元,這就是不錯的開端。

  白瑪介紹,目前三江源生態恢復和建設工程已開展了局部地面監測和遙感監測工作,但對整個地區生態系統的長期變化監測和分析缺乏戰略性部署。“應當儘快建立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監測與評估體系,加快生態安全預警系統開發,科學推進其下一步的生態恢復與重建工作。”

熱詞:

  • 三江源
  • 三江源地區
  • 生態補償機制
  • 生態功能區
  • 諾爾德
  • 雷聲
  • 國家生態
  • 白瑪
  • 生態系統
  • 生態恢復與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