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誰來種地與如何種地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4日 1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目前我國約有2.5億農民外出打工,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土地,以老人和婦女為主的留守隊伍在務農人口中所佔比例增高,加上新生代農民工“跳出農門”的願望日益強烈,“誰來種地”的隱憂由此而來。

  據測算,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有2.79億人,按18億畝總耕地面積來算,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佔有6.5畝耕地。這一數字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地少人多的總體特徵並沒有根本改變。

  當然,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必然改變農業人口眾多的狀況,而且提高農業生産規模化程度、發展現代農業,在很大程度上也減少了農業勞動用工。統計顯示,去年我國耕種收3個環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53.5%,創歷史最高紀錄。

  農業人口減少已成必然趨勢,與之伴隨的是各地正在蓬勃發展的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産品行業協會等,不僅促進了農業科技推廣,助推了耕作技術進步,更延長了農業産業鏈,增強了農民在市場中的議價權,提升了農業比較效益,從而將生産要素源源不斷地引向農業。

  由此可見,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代表的各種合作組織的出現,解決的將不僅是“明天的耕地誰來種”的問題,更重要的還能解決“怎樣把地種得更好”的問題。然而,現在這些組織的整體實力還比較弱,還沒能形成強大的帶動力。他們如何發展壯大,是我們當前應著力研究與解決的課題。

  各種合作組織的發展,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才和資本,人才、資本在市場中的流動是趨利的,如果種田還要倒賠錢,這些要素怎麼肯流向農業?因此,問題的實質是種地能不能賺錢。

  一方面,我們必須注重保護農業發展和農民利益,千方百計確保農民在經濟成長中優先受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運用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生産的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應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必然選擇。同時,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價格與補貼政策,逐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將穩步提高糧食市場價格作為糧食價格調控的指導思路;加快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提高補貼價格,完善補貼發放方式,嚴格補貼監管。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大力整合與農業生産相配套的公共資源。現代農業絕不是買進一台先進的機器,然後雇傭一個人來操作那麼簡單。要讓機器發揮好作用,還得有融資、物流、電力、銷售等一整套體系。如果公共資源配套不足,網費高、電費貴、貸款難、流通不暢,農業生産的成本必然難降。因此,我們應不遺餘力地完善農村金融信貸政策,降低農業資本使用成本;加強與農業生産有關的交通和氣象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物流條件,降低農産品外銷的物流成本;穩定化肥、種子等農資價格,完善涉農生産服務業的稅收和收費政策。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熱詞:

  • 種地
  • 農業生産
  •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 現代農業
  • 農産品
  • 農業機械化水平
  • 比較效益
  • 農業人口
  • 農業科技推廣
  • 農業産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