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旅客“應急款”大多有借無還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4日 07: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 3月1日9點多,記者在阜寧縣汽車客運總站6號售票口偶然發現一幕情景:朱大娘購買到南京的車票款不足,很快得到20元“學雷鋒應急資金”資助。她因此成為該站學雷鋒小組10年來資助車票的第308個旅客。

  記者隨即了解到,該站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學雷鋒小組。2002年2月開始,小組成員和部分員工滾動捐款設立“學雷鋒應急資金”,專門用於資助因錢包丟失等一時困難而買不起、買不了車票的旅客。加上今天這筆,已累計支出10282元。

  記者翻看“應急資金支出簿”發現,不少受助者主動寫了借條,並註明“一週內歸還”、“回寧即還”、“3日內電匯”等承諾。“資助本是無償的。他們當時一激動,主動寫了,回家可能就忘了。真還的,沒有幾個。”站長孫德忠實話實説。

  從“受助事由”和“受助者身份”看,其中有蘇州市民“錢包被盜的”、有杭州企業“收賬催款的”、有上海個體戶“辦事錢用光的”、有南京學生“同男朋友賭氣離家出走的”。這些人如期償還幾十元最多一兩百元車票款,似乎並不難。可在幾十張收條中,惟有借了100元的“南通某公司王正林”留了手機號。記者於是撥通這一號碼,不料卻傳來“我不姓王,是合肥的,今後不要再打”的怒斥聲。

  “不還錢,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繼續力所能及地助人。”第一任學雷鋒小組組長張慶政和現今第八任組長郭中燕真誠地説。

  記者了解到,這些學雷鋒小組成員每月收入也就1000多元,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別人,受助者是否也該守信踐諾?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陳堂發教授認為,學雷鋒小組節衣縮食資助旅客,卻遭遇“有借無還”的尷尬,值得社會反思。德者,得也,內得于己,外得於人。力所能及對施助人予以回報,是“道德”的本意;況且,道德也要靠良心誠心加以呵護。他説,在弘揚阜寧車站學雷鋒忘我奉獻精神的同時,也要喚醒更多人的道德自覺和誠信自律,向雷鋒和先進看齊,不讓“做好事的人吃虧”。

  (林 培 鄧正彬 邱俊榮)

熱詞:

  • 旅客
  • 有借無還
  • 道德
  • 還錢
  • 資助
  • 借條
  • 誠信自律
  • 錢包被盜
  • 朱大娘
  • 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