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月入7500元為何還沒有安全感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2日 1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著名經濟學者陳志武曾有一本著作《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這個問題,大概算是國人自古遭遇經濟困境的一大天問。如今,世易時移,無論是從數字統計還是從奢侈品消費盛況來看,國人似乎都已經擺脫了“不富有”的困擾,有時甚至成為“錢多人傻”的代名詞。但可支配的錢多了,內心未必就能獲得篤定的安穩。那句“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的疑問尚未完全解答,“我們為什麼富有了卻不幸福”,反而成為新時代的天問。

  據《新京報》報道,北京某商場財務部門中層管理人員毛女士,每月稅前收入約為1.5萬元。在她看來,自己的工資水平連“小康”都達不到。她身邊的朋友和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感”,不管薪酬水平如何,都在為“掙錢”而奮鬥著。“北漂”小姚也表示,自己稅前收入約7500元,但每月積蓄不到2500元,生活在北京讓他沒有安全感,“就算老闆給加工資,也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人們普遍有一個疑問,北京人均GDP已達中上等富裕國家水平,為什麼生活于北京的“我”還是不富裕?

  這樣的焦慮與疑問,恐怕並不僅存在於北京。對許多身處都市,不得不為自己的生活與理想奔波的人們而言,怎樣獲得一條安全的底線,怎麼達到一種對未來穩定的預期,顯然越來越成為一件不容易的事。

  儘管北京、上海去年的人均GDP已經接近富裕國家水平,按照世界銀行劃分各國貧富程度的標準,北京已經達到中上等富裕國家水平,超過了12276美元的“標準線”。但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人均GDP的約40%,比一些富裕國家至少要低10個百分點(據中新社)。這其實也是在説,人們拿到手上可供支配的收入,遠遠不如GDP的賬面數字美妙。

  另一個與GDP及公眾消費觀感有關的數據分析則是:稅收增速高於GDP增速。比如,高比例、大規模的間接稅通過商品價格向全社會轉嫁,使稅收與物價呈現高度關聯狀態,這種大眾稅,也成為人們日常消費難以承受之重。除此之外,房子、醫療、教育、養老……哪個生活話題拎起來,都足以讓茶余飯後的討論變得滯重難言。

  或許,正是這種沉重稅負下,不僅讓人們無法從稅負的二次調配中感受到制度的公平,反而要遭遇隱性剝奪,令幸福感被吞噬;或許,正是這種低福利下的不確定,讓人們無法從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必需品中,享受到公共福祉,卻反而要為之支付額外昂貴的社會成本,甚至要用一生的財富做賭注;而權力尋租、監管無力、制度漏洞、從消費到公共話語的權利缺失……如此種種,都在加劇著人們的不安全感。

  的確,人們可以從快速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獲取更多財富,但缺乏福利兜底,更多額外的社會成本對財富的無情消解,都令“因病返貧”、“一套房子消滅一個百萬富翁”的故事,成為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隱憂。這種壓力之下,“沒有安全感”,不是一種群體心理失衡,而是切實困擾下,人們面對未來人生的集體困惑。(李妍)

熱詞:

  • 標準線
  • 焦慮感
  • 小康
  • 人均GDP
  • 增速
  • 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
  • 新京報
  • 返貧
  • 通貨膨脹
  • 毛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