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國際形勢對蔣有利(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2日 01: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歷史:《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

  作者:黃道炫

  定價:49元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遠東乃至世界格局是一個重大挑戰。

  就蘇俄而言,日本威脅已十分現實,盡力防止其北進成為蘇俄重要戰略利益。在此背景下,蘇俄極力防止刺激日本。中蘇兩國出於戰略利益的需要,開始明顯表現出接近勢頭。

  1931年7月初,萬寶山事件剛發生時,蘇俄即通過莫德惠向南京政府提議恢復邦交,南京政府雖屢經討論,終以雙方意識形態差異,拒絕蘇方提議。

  1932年6月6日,國民黨決定與蘇俄進行復交的秘密談判。12月12日,中蘇雙方互換照會,宣佈自即日起,正式恢復正常的外交與領事關係。

  蘇俄對南京政府態度的變化,不可能不導致其對中國革命政策的調整。雖然在南京政府堅持武力“剿共”的前提下,中共與南京方面的武力對抗之路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但微調的跡象其實已經在逐漸顯露。

  1934年3月,當蘇區中央提出“毛澤東已長時間患病,請求派他去莫斯科”,王明參加的共産國際書記處會議作出決定:“認為他不宜來莫斯科。必須盡一切努力在中國蘇區將他治好。只有在中國蘇區絕對不能醫治時,他才可以來蘇聯。”

  此前,即1933年12月底,王明在莫斯科與即將回國的中共幹部談話時,批評濫用機會主義帽子對待幹部,“大家都駭怕,因此壓殺了同志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王明的態度,客觀上起到了保護毛澤東的作用。遠在莫斯科的王明既不會感到毛澤東的潛在威脅,也不需要通過批評前任來證明自己的正確,因此,他可以以平靜的態度來對待毛澤東。

  當時蘇區的情況如何呢?

  從毛澤東當年調查細緻、數據詳盡的《尋烏調查》看,當時尋烏全縣農村人口成分是:大地主佔0.045%,中地主佔0.4%,小地主佔3%,富農佔4%,中農佔18.255%,貧農佔70%,手工工人佔3%,遊民佔1%,雇農佔0.3%。土地佔有情況是:公田佔40%,地主佔30%,農民佔30%。這一調查結論和更廣泛的調查數據對照看,有著相當的一致性。

  在1920年至1940年代中國農村社會的描述中,地主、富農和貧雇農作為社會對立的兩極,往往受到充分的重視,而在這兩極間的一個龐大社會階層中農卻常常遭到忽視。其實,當時的調查材料反映出中農在農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響。

  從多項調查看,中農人口和佔地比例在農村通常是最大的階層,一般達到當地農村的30%左右。一般而言,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中農比例較高,而在相對貧窮、落後地區,中農比例要低一些。蘇區由於多處山區,經濟相對落後,中農較之社會平均指標要低一些,但仍佔相當比例。蘇維埃革命時期的話語中,中農一直是聯合的對象,但對貧雇農的信任度當然要高於中農。

  (三)

熱詞:

  • 萬寶山事件
  • 1933年
  • 蘇俄
  • 中農
  • 毛澤東
  • 九一八事變
  • 富農
  • 武力
  • 戰略利益
  • 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