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從“三不準”到“五分法”的無奈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0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去年,監管部門關於地方融資平臺“三不準”的規定猶在耳畔,如今這三根紅線已經變作了“五分法”,這背後既有對過去“一刀切”的糾偏,更多的則是對於巨量平臺貸的無可奈何。

  經濟增速減緩,樓市調控,信貸緊張,多重因素聚集在一起,將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暴露出來,隨著平臺貸到期的臨近,地方融資平臺如陰霾般籠罩在各家銀行上空。為此,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嚴厲措施來應對,“禁止用信貸資金支持不符合要求的新平臺和新項目;對於到期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本息不得展期;嚴禁貸新還舊”,這樣的“三不準”是過去一年銀監會對於地方融資平臺的一貫原則,然而如今風向有所轉變。

  今年1月份,銀監會就已向各家金融機構下發了一份《關於加強2012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討論稿),文件中按項目現金流能否100%覆蓋,將存量貸款分成兩大類、五小類,對於自身現金流100%覆蓋貸款本息的按照項目在建進度或展期或續貸,而對於不能100%覆蓋者或重組或引入新投資人或強制執行。

  客觀來講,“五分法”要比“三不準”更加科學合理。“三不準”是在特殊情況下的維穩之舉,難免有“一刀切”之嫌,而“五分法”根據貸款項目實際情況分類處理,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雖然分類之後有可能給套取貸款者以可乘之機,但畢竟是現行條件下的無奈卻有效之舉。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9月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0468家,平臺貸款餘額9.1萬億元。這9.1萬億平臺貸款中,有約35%即3.2萬億的貸款將在未來三年集中到期。這樣一個巨量的到期貸款實在將銀行壓的有些喘不過氣,如果還按照過去“三不準”的嚴格控制,只抽血而不供血,銀行反倒推動了平臺貸的危機爆發。可以説是即將到期的鉅額平臺貸倒逼銀行作出調整,如同曾經被房地産商綁架一樣,銀行和地方融資平臺無可奈何的捆綁在了一起。幫助地方融資平臺逐步穩健退出,也是在幫助銀行自身降低風險。

  亂世用重典,“三不準”體現出了濃重的行政色彩,這種行政色彩一直滲透到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銀行為規避風險寧願去“一刀切”,也正是如此很多成長性很好的中小企業被無辜的剔除出授信範圍。更令人無奈的是,這種行政干預造成的往往是循環惡果,回想四年前,面對金融危機可能帶來的衝擊,地方融資平臺應運而生,全國各地的大型項目大幹快上,商業銀行在行政干預下不加區分的給予貸款支持,到後來也便只有用同樣不加區分的“三不準”來一刀切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商業銀行若要在商業的道路上大而不倒,穩健前行,就必須去行政化,如此才能讓無奈不再重演。

熱詞:

  • 三不準
  • 融資平臺
  • 五分法
  • 一刀切
  • 銀監會
  • 貸款本息
  • 監管部門
  • 巨量
  • 樓市
  • 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