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08: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官二代”的身份標簽被證為“莫須有”,藥家鑫之案成為社會反思的一個痛點。無數人追問:為什麼當初理性的分析無人理睬,諸如家庭背景的各種揣測卻受人熱捧?為什麼最初自信滿滿的“輿論正義”,卻演變為傷及無辜的“輿論亂象”?

  這起事件也把新媒體時代的輿論課題放在我們面前:如何消除越來越多的“偏激共振”,實現輿論場上的“理性共鳴”?

  傳播學研究發現,身處輿論場的個體容易有這樣的傾向:部分人較為偏激的觀點,在交流互動中不斷強化,甚至走向極端,變為群體極化中負面觀點的集體宣泄,從而形成與“沉默的螺旋”相對應的“偏激共振”現象。

  這種現象,在新媒體類聚化特徵與網民年輕化傾向的共同作用下,更容易被誘發並加劇。網絡環境的人以群分,跟帖留言的相互激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個性表達,往往會使“偏激共振”集聚了頻率、增強了振幅,進而也放大了破壞力。

  按説,“發點牢騷”並非洪水猛獸,有點“偏激”、帶點“情緒”,也不必大驚小怪。不過,當“五道杠少年”只因喜歡讀黨報、看新聞聯播就引來眾多網民人肉搜索、惡搞揶諷;一些“粉絲”容不得自己的偶像受半點委屈,而向批評者集體謾罵、潑污“黑人”,這樣的“偏激共振”顯然逾越了道德的底線,向“網絡暴力”演化。而在“年輕幹部提拔必有背景、寶馬撞人定是為富不仁”的標簽化指向下,這種不求真相、只求“需要的真相”,然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很可能變成一種“多數人的暴政”,對社會的和諧互信與穩定造成傷害。

  分析多數“偏激共振”事件,那些非理性、極端化的表達之所以引來共鳴,既有認知的原因,更有情緒的驅動。快速變化的外部世界與呼嘯而來的海量信息,往往讓人們産生強烈的不確定感,對於信息蜻蜓點水的快讀與不求甚解的誤讀,極易讓人得出以偏概全的判斷。另一方面,焦慮、迷茫、同情弱者、懷疑社會……社會轉型期的這些典型社會情緒,也驅使著一些人以先入為主的立場,“選擇性相信或不信”,不加分辨地對一些偏激觀點推波助瀾。

  這也啟示我們,消除“偏激共振”,固然有賴於相關部門在增強公信、保障民生方面做得更好,讓人們的幸福感更多、焦慮感更少;作為傳統媒體和網絡把關人,面對眾聲喧嘩的輿論場,同樣不應棄守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試想,假如在針對大型化工項目的洶湧質疑中,我們的權威媒體能及時介紹國外類似工程的安全性,澄清公眾的誤解和恐慌;設若在類似藥家鑫案的一邊倒眾議前,主流媒體能深入採訪相關知情者、當事人,防止某些人製造放大衝突對立、誤導公眾;如果報道“八毛門”的眾多媒體中,能有人及時冷靜地核實,向當事的另一方了解情況,而不是偏聽偏信一方之言,又如何會誘發那麼多極端情緒,造成醫患雙方那麼多不必要的傷害?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消除共振的最有效方式便是錯開振動頻率。這一原理對媒體輿論引導頗有啟發。主流媒體若能做網絡輿論的冷卻器和分流器,主動提供“多維的視角”,全面呈現“複雜的真實”,讓固執的偏見不致膨脹;巧妙鋪設“導流明渠”,注重公眾心理撫慰,對宣泄的情緒進行“整流”;用心傾聽“沉沒的聲音”,將“沉默的螺旋”有效激活,“偏激共振”的概率就會少一點,理性平和的聲音就會多一些。

熱詞:

  • 偏激共振
  • 情緒
  • 沉默的螺旋
  • 黑人
  • 整流
  • 網絡暴力
  • 粉絲
  • 醫患
  • 傳播學研究
  • 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