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汪大昭:競技勝負的文化理解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9日 12: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競技風暴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個劉翔,一個丁俊暉,腳前腳後地在世界二流賽事中創造佳績,對於春節以來一直缺少轟動性新聞的媒體來説,真是雪中送炭,又有的可炒了,哪怕很快便成為過去,熱得快涼得也快,畢竟可解一時之需。後來,劉翔從伯明翰轉戰斯德哥爾摩,竟搶跑被罰,讓人難以接受,鬱悶的不是劉翔自己,而是眾多“翔迷”。

  競技體育就是這樣,總要有一些關注點引導著人們的注意力和商家的錢包,包括亮點、熱點、看點和賣點等,都在此列。有些“點”本身就是錢,有些則間接與鈔票、彩票乃至股票相聯絡。事實上,沒有“點”就沒有錢,這是人所共知的。至於上述二位在賽場上的成功,也許都屬於後一種,獎金是有的,但既不是運動員參賽的主要目標,也不是媒體最為關注的。

  既然如此,為何還是被當成挺大的事?

  一是對手使然,沒有羅伯斯,沒有塞爾比,比賽過程就會平淡,勝利的意義和勝者得到的美譽都要打折。畢竟,高手之間不常有機會當面“對話”,以往狹路相逢的經歷自己淡忘了,卻被有心人如數家珍做成鏈結。

  二是懸念使然。競技對決不是文藝演出,雖然都是按照程序進行,但再好的劇本也只有一次揭秘的機會,一旦劇情公知天下,懸念全無,而且不可逆。比賽則不然,每一次的結果都無法預料,懸念之美是永恒的。

  體育被納入大文化的範疇。從人類體育活動的起源和漸進過程看,確屬一種文化現象。如果沒有文化內涵,今天的許多體育項目要麼早已消亡,要麼停留在勞動生産和軍事技能中,即便仍然實用,但完全無法觀賞。體育運動的一大特徵就是由美感構成的觀賞價值,無論形式上是動還是靜,是比速度還是比精準,各有其美。這是體育的魅力所在,尤其是高難度專門化的競技運動,看的就是棋逢對手,冠軍只有一個,非要分出個高下,讓人大呼過癮。

  文化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常勝將軍從來不可求,喜劇並非創作原則,文學尚不能總是以大團圓收尾,更何況無法設計結局的競技比賽。皆大歡喜不屬於體育,幾近殘酷的較量才是精彩賽事不可或缺的。

  劉翔與羅伯斯的交鋒必須有抵達終點的先後之分,人們會運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加以區分,百分之一秒的計時無法做出評判,還可以借助電子攝像和電子起跑器,嚴格限制搶跑和分解撞線動作。所有的選手都必須經受這種“放大鏡”前的考試,所有的看客和媒體都會以此為快,由此生成的競技文化助推著運動能力的提高。至於將一個個小球按規則順序捅進洞穴的斯諾克比賽,球手們全憑經驗和感覺來選擇角度與力度、敲擊與摩擦,薄厚的細微差別令看臺上的紳士們如醉如癡,驚愕、擊掌、嘆息,奉陪幾個小時渾然不覺。

  文化既是一種現象,又是一種需求。田徑運動的大部分項目源於人類本能,跑跳投都是四肢的基本功能。可是,幾乎所有的球類項目都是人類設計的,生活中並沒有很多原型,包括斯諾克,儘管可以找到間接依據,但成為專門運動,實在是一種創造。或許可以據此推斷前一類運動更為純粹地表現人類的生理狀態,後一類則是為滿足心理需求應運而生。

  追求高尚、完美、健康,不能離開勝負而空談。至於沉湎于勝負而不能自拔,那是體育文化中的糟粕。(汪大昭)

熱詞:

  • 競技文化
  • 勝負
  • 劉翔
  • 競技體育
  • 競技運動
  • 文化現象
  • 跳投
  • 文化理解
  • 放大鏡
  • 丁俊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