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堵住企業 不務正業之路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0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近,圍繞某央企下屬公司是否高息放貸的爭論沸沸颺颺,已經演變成一場“羅生門”。徹查事實真相需要一段時間,但令人深思的是,儘管直至目前並沒有該公司違規放貸的確鑿證據,但在一項網上的調查中,居然有接近9成參加者“寧可信其有”。

  這樣的輿論一邊倒現象,固然有企業在公眾面前表現失分的因素,但目前經濟環境中“高利貸們”的客觀存在,也構成了促使這起“高利貸門”發酵的現實語境。

  去年下半年發生的溫州民間借貸風波,暴露出製造業企業的生存困境:一些企業正常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終深陷高利貸的泥潭無法自拔;還有一些企業在高額利益的誘惑下,放棄了原先賴以立身的主營業務,成為專門向銀行融資再轉貸出去的“融資平臺”。

  近日又有媒體報道,不少鋼貿企業打著鋼材交易的幌子,通過循環囤地融資,又靠著土地增值、房地産投資以及放高利貸等方式彌補融資成本。由於資金杠桿不斷放大,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如房地産市場變盤、鋼材價格倒挂等,就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資金鏈斷裂。

  去年以來,在資金面趨緊的背景下,金融資源錯配的情形更加凸顯出來:一方面“不差錢”的企業仍可以方便地拿到“便宜的錢”;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饑渴難以得到滿足,只有求助於成本高昂的民間借貸。於是一些“家有餘糧”的企業充當了銀行資金流動到小微企業過程中的“二傳手”。

  “吃息差”不僅成為中國銀行業鉅額利潤的主要來源,也使眾多原本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嘗到了“靠錢賺錢”的甜頭,加快了類金融化的步子。

  按照現行法律法規和央行的貸款通則,企業之間不能進行借貸,也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辦理變相借貸融資業務。但是,如果資金一進一齣,就可以坐收可觀的差價,在實體經濟的飯越來越難吃的情形下,這樣“無風險套利”的誘惑實在難以抵擋,自然成為許多企業的“理性抉擇”。

  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原本千差萬別,但現在也擠上了委託貸款、銀行理財等生財路。據統計,截至2月23日,今年已經有19家上市公司宣佈了購買理財産品的計劃,共計約44億元資金駐紮在銀行理財産品中;有227家上市公司發佈了擔保公告,為控股子公司和關聯方從銀行融資提供支持。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如果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格局依舊,而又失于監管,勢必強化一些企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加劇資金從實體經濟的流失。

  最近,有關方面接連出臺措施,加大對小微企業金融扶持的力度,引導信貸資源更多向小微企業傾斜,是為資金流向之“疏”;而強化對信貸資金監管,“堵”住企業不務正業之途,才能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熱詞:

  • 企業過程
  • 企業金融
  • 擔保公告
  • 實體經濟
  • 資金面
  • 羅生門
  • 理性抉擇
  • 融資平臺
  • 二傳手
  • 高利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