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蘇州率先推出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保護功臣不吃虧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2日 0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不允許我們開山採石,我們靠什麼活?”如果在20年前提出不能辦礦場,蘇州市金庭鎮縹緲村黨總支書記陸新龍可能就是這種反應。這個村也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而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這裡既沒有集體資産也沒有引進的工礦企業,年經濟收入不足20萬元。

  然而現在,陸新龍卻笑著告訴記者,最近他們為村裏修了一條路,救助了不少戶困難家庭,而且還成立了一家村民股份合作社。而這都是得益於蘇州市2010年開始實施的生態補償機制。

  盤點2011年,蘇州市各級財政共投入約15億元,向全市生態功能區所在生態保護的廣大農民提供了生態補償。兩年來,經過不懈探索,蘇州市推出的生態補償機制已形成體系,覆蓋全市域。

  兩難之中推出“五補”政策

  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蘇州市許多劃定的生態保護敏感地帶,由於無法引進工業等開發項目,經濟發展受到明顯制約。

  當地一些村幹部和農民們看到周圍的村鎮得益於工業等項目的開發,已開始“富得流油”,禁不住産生了怨氣:在生態功能區內真是太吃虧,如果動锨又動土,怕破壞了真山真水好風光,不讓動锨又動土,怕得是永遠無法奔小康。

  面對生態功能區的“兩難”困境,怎樣去破解難題,蘇州市在江蘇省率先啟動了生態補償機制,明確了“誰來補、補給誰、補什麼、怎麼補、補多少”的“五補”政策。

  2010年初,蘇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國率先推出了《關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生態補償不留空白

  記者採訪得知,2011年,蘇州市兩級財政僅用於基本農田的生態補償就達到了10億元;105個生態濕地村、29個水源地村,每村又分別補貼了100萬元及50萬元。這些錢主要下發到村裏。

  為了實現生態補償不留空白,蘇州市所轄的市、區全部推出了生態補償機制。在生態補償資金的分配方面,各區確定的分配原則基本一致,水源地、生態濕地、連片水稻田的補償資金由村使用;公益林補償資金原則上由鎮統籌,對生態公益林管護任務重的村,按一定比例補貼給村使用。

熱詞:

  • 生態功能區
  • 生態保護
  • 公益林補償
  • 生態公益林
  • 生態濕地
  • 意見
  • 保護生態環境
  • 功臣
  • 關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
  • 農民